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導語:

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和定居生活的發展,史前先民開始洞穴走向平地,在沿河岸邊的高地上修建房屋居住。為了適應史前的寒冷天氣和漫長的黑夜可能帶來的危險,先民們在房屋裡設定灶址,以供先民夜間取暖、照明和在居室內工作使用。為了適應長時間用火的需求,先民們使用遮擋物對火進行保護和控制,石板灶遺存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石板灶遺存的發現不僅使得先民們可以認為地控制用火,還極大地節省了居室空間,著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史前先民認為一切萬物皆有靈性,灶也是如此,“

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灶神信仰也逐漸興起並流傳開來。本文就是透過石板灶遺存來了解史前先民的生產和生活策略以及原始宗教信仰。

史前用火和火崇拜

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記載,早在距今幾十萬年人們就以及學會了用火。最開始可能是人們長期生活在原始叢林裡,看到自然野火焚燒森林草木,然後開始人為地儲存自然火種。但是這種用火畢竟是偶然的、不易的,而且史前先民活動強度大,沒有固定居所的情況下要儲存火種是很難做到的,一旦火滅掉了人們就失去了在嚴寒和黑夜中生存的工具。

後來經過反覆地實踐,人們開始掌握了人工取火的要領,“

燧人氏始能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無腹疾,有異於禽獸

”。人工取火和火的使用極大地改善了舊石器時代先民的生存條件,促進了人類文明和思想意識的進步。人們可以透過用火來驅趕野獸、取暖照明、烹煮食物、延長工作時間、加工生產工具等,火也促進了族群的交流和凝聚。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史前生活場景

人們對火的認識來自於自然天火的毀滅性,因此先民們對火有天然的敬畏心,甚至懂得用火來驅趕動物、獲得人類主導權。因此如何控制用火,使得減輕火的危害是先民們思考的問題。他們會在地面上圈出石頭將火堆環圍起來,有時還會挖掘一個深坑使火被圈禁在固定的一處,然後人們圍著火堆載歌載舞,慶祝娛樂。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定居生活,由於史前建築水平較低,加之為了抵禦嚴寒,當時房屋多采用半地穴式建築。半地穴房屋較為昏暗且潮溼,人們在室內設定灶址可以祛除寒冷潮溼,並且起到很好的照明作用。新石器時代也是思想意識豐富的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生活的願景在對於火神和灶神的崇拜中體現出來。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鑽木取火

石板灶與定居

石板灶是指用石板或石頭圍砌成的的方形、近方形的中間有燒結面的石構遺存,常常在遼西—內蒙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在陝西榆林等地也有零星分佈

。石板灶形態略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類是先挖長方形淺土坑,再用四塊長石板在四周貼立石板;二類是先在底部鋪設石板,再圍砌成灶;三類是用石板先圍砌成近方形,然後在拐角處加石塊達到加固的作用;四類則是不選用石板,直接用石塊圍砌而成。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房址內的石板灶遺存圖

石板灶遺存和所反映的新石器時代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

從考古發掘中所見的石板灶遺存來看,石板灶附近往往有陶片、動物骨骼等出土,推測和煮食有關

。灶四周大都做成封閉式的,結合出土的材料來看,灶址附近沒有發現其它可以用作說明石板灶其它用法的其他證據,石板灶上很可能被用來直接放置炊具。有的灶址中堆積灰燼,灶底經燒烤成紅色,但燒烤痕跡明顯不厚,居住面也只有一層,推測這類的房子連續使用的時間應該不會很長。

密閉的灶板不僅可以更大限度地儲存灶的餘溫,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可能還和人們有意識地將灰燼進行圈存,保持房址內平面的整潔有關。

選用石板進行圍砌可能考慮到平整的石板在支撐炊器上更有穩定性,用石頭在拐角處對石板加固應該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只有在過上定居生活後,人們才會有意識地清理居所,改善居住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房址中都有灶,有的房址中沒有灶址,也很少有柱洞,房址地面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這些現象都透露出一種短期居住的資訊。

石板灶與人們的活動

在居住面上或者離灶不遠的地方常伴有石磨盤、石磨棒、紡輪等生產工具出現

,推測石板灶還可用於照明,使得人們在晚上仍舊能夠從事碾磨食物、紡織縫補等活動,增加了勞動的時間,提高生產。

考古發掘中還見一類灶址,底部鋪石板,對於石板灶地下為何鋪設石板推測可能和用於定期清理灶坑內的積灰有關,清理堆積的灶灰可以保持灶面整潔,以免灶內積灰過多而不便於生火。這一類石板灶還可以相對地擴寬灶內的空間,使灶身不容易發生變形。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女媧

石板灶位於房址的中後部,靠近生活工作區的地方,應該是為人們在屋裡從事生產工作提供照明。此外在有的石板灶附近還發現有石雕女神像,女神像由石頭圓雕而成,全身裸露,腹部凸起,是一位孕婦的形象。“

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女媧作為中國最早的豐產女神,或許和石板灶前的女神像有所關聯,儘管與歷史文獻中關於女媧的形象不符,但後世的女媧形象應該也是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女神崇拜。

灶神崇拜與宗教信仰

現代民族學的材料顯示,西南地區的彝族、景頗族、傈僳族等都將灶神視為可以帶給人類生殖繁衍的神,在遼西地區也有著對火神、灶神、豐產女神等的崇拜

。類似的女神雕像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現。比如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就發現有陶塑女生頭像,作為整個紅山文化地區的精神信仰。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石雕女神

在石板灶附近發現的女神像是否應當是當時崇拜的灶神或者豐產女神呢?根據文獻記載“

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也就是說灶神也並非是我們印象中的男子形象。古代社會女子操持家務,負責家庭俗物被視作理所應當的事情,因此灶神作為女性也能夠得到解釋。在史前社會就存在男女分工,男性負責從事狩獵和捕魚等工作,女性則留在氏族中負責採集、養育子女、縫補衣物、研磨食物等工作。

新石器時代的石板灶遺存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男性和女性灶神

宗教信仰是先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感性思考,特別是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農業息息相關,祈求神靈保佑豐收多產就成了從事農業為主的先民們的願景

。農業社會同樣認同多子多福的思想理念,因此不難理解,石板灶附近的女神石像,可能是灶神,也可以兼具豐產女神的作用。人們在乞求獲得更多的食物的時候,將其與祈求子孫昌盛、人丁興旺的觀念相結合,構成了早期社會的宗教信仰。

結語

石板灶遺存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遺址中,它不同於舊石器時代的用火遺蹟。它開始出土於房址中,代表了人們對火的控制和使用的進步。正是透過對火的控制,為人們開始定居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們可以在火旁邊從事勞動工作,大大提高了石器時代先民的生產效率。先民們崇敬火,崇拜用火,但是火畢竟只是一個沒有實體沒有具體形狀的事物。直到人們發明了灶,將火控制在特定的空間和區域內,灶神的形象才開始具體起來。

人們根據火鮮豔的色彩,將它想象為一個身著紅衣的美麗女神形象,並且“

祀為灶神

”,向她祈求祝福。灶內熊熊燃燒的火,如同他們所信仰的女神一般,在漫漫的長夜中帶給了人們光明和溫暖,寄託了他們對於豐產、豐收和繁衍生息的願望。

參考文獻

劉安 《淮南子》

佚名 《禮含文嘉》

許慎 《說文解字》

司馬彪注 《莊子·達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