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玉擺件,又稱觀賞陳設性玉器,主要包括玉雕動物、玉人、大型的玉牌、玉屏風、玉山子、玉如意等等。自宋以降而盛於明清兩朝。這主要得益於玉石的來源拓廣了,而且手工業加工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對堅硬的玉礦石作更加精細、快捷的加工。明代的玉擺飾較為細小,多以文人玩物為主,如秋山圖、玉山子、人物雕像、小動物等。清代出現了大型的玉擺件,其做工也更加複雜精細。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緻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此時的玉器多以傳流故事為題材進行藝術加工,如人們熟悉的八仙過海、群仙祝壽、攜琴訪友、十八學士登瀛洲等等。

【玉雕動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圖騰生物,幾千年一直長盛不衰。玉雕動物的寓意很美好,表現手法從反映動物的特徵、習性,到動物的整體刻畫,自淺至深,生動傳神。比如蝙蝠是洪福齊天,蜥蜴是今非昔比,“魚”與“餘”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玉人】指以人物為造型的玉器,出現在新石器晚期。發展到商周時期的玉人,雕琢技法已達到玉雕工藝的高峰,戰國時期的玉人衣著華麗,紋飾清晰,雕琢手法開始寫實。漢代受絲綢之路的影響,玉人主要是以西域人和佛像飛天等人物造型為主。宋代則出現了以桐梓、玉老翁以及富有吉祥寓意的人物造型。元代的玉人做工精巧,並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明清兩代的玉人更加貼近生活,雕琢工藝更加精湛。玉雕技藝的不斷髮展,使得玉人造型越來越新穎獨特,在製作上講究精雕細刻,在人物上力求反映現實。追求人物的內在美、意蘊美的完美統一。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玉牌】詳情請見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配飾玉器

。小件的玉牌多作為佩飾隨身攜帶,大件的玉牌作為裝飾品一般擺放在房間裡。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玉屏風】始見於東漢,盛行於清代,是一種雕琢有多種精美圖案的長方形、圓形或不規則的圓形玉製薄片,插放於按器型製作好的木座或玉石座上。玉屏風是室內的陳設品,和普通的屏風相比一般體積都比較小,不具有屏風的實際隔檔功能。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玉山子】即圓雕山林景觀,製作時先繪平面圖,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圖命名。玉山子上分別雕出山林、人物、動物、飛鳥、流水等,層次分明,各具形態,這種山林景觀的雕刻,從取景、佈局,到層次排列都表現和滲透著繪畫的章法。玉山子作為一種特殊玉品,出現於兩宋時期。《宋史·禮樂志·宴饗》雲:“詔輔臣觀粟於後苑御山子。”記敘宋真宗與群臣觀賞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後君臣造詞作詩以資留念,玉工受此啟發,將整塊璞玉精雕細作,使其形如山狀,始做“玉山子”。明清時期,山子代表了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清代的山子盛行於乾隆時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場景,《大禹治水圖玉山》是這一時期特大玉擺飾的代表作。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玉如意】舊時中國民間用以搔癢的工具,大約出現於戰國之時,又稱“搔杖”。我國南北朝對此物的俗稱謂不同。目前所見的古代如意,多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為最多。此時的如意已沒有實用功能,只是一種象徵吉祥的陳設品,常被作為禮品饋贈友好。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也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的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代創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鑲、五鑲形式的如意。玉耳墜其中有一種少見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頭上,先按圖樣琢出槽子,然後用五顏六色的寶石嵌進去,這種做法十分費工,故而難得。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玉擺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一窗寒歷史解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