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自古以來,黃河就是一條多沙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被滾滾河水攜至黃河下游,在黃河大堤與主河槽之間不斷沉積,最終演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河道形態,這便是集行洪、蓄洪、滯洪、滯沙、沉沙等功能於一身的“黃河灘區”。這是一片遼闊肥沃的土地,更是一片危險四伏的土地。為了生存,一批批勤勞勇敢的人不畏艱險來到這片沃土,並世世代代在此耕作。為了躲避洪水災害,人們在灘區之上建造了一種頗有特色的民居建築臺房,造就了黃河下游一道亮麗的風景。

臺房是黃河下游灘區最流行、最實用、最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房屋建於高高的避水土臺之上。在不同河段,土臺的稱呼亦不相同。山東梁山縣以東的地方稱之為房臺以西的地方稱之為崗子。不過,房臺與崗子有明顯區別。房臺為一戶一臺相互獨立;而崗子則是數戶甚至數十戶共用一臺,彼此相連,形成一條長長的黃泥崗。一條崗子為一條街道,幾條崗子則形成一處村落,故崗子又被稱為村臺。灘區內村莊的名字常以房臺命名,如李家臺子、張家臺子等,比比皆是。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房臺坡面呈較為規整的梯形,共分四面。正面闢有上臺下臺的斜坡道,一般不設臺階,以方便農車通行。其他三面遍植樹木花草,以便防止黃土流失、大水衝擊。房臺之上,築有房屋。有意思的是,房屋既沒有院牆,也沒有大門,只有用樹枝或莊稼秸稈紮成的簡陋的柵欄,為的也是防水防沙。房屋矗立於高臺之上,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那景象相當壯觀,煞是迷人。另外,為了防止雨季暴雨沖刷土臺,房臺四面均修有“流子”,以便於排水。雨水自房臺彙集之後,順“流子”而下,注入臺下街道的溝渠。

建造臺房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修築房臺,俗稱夯房臺、墊房臺或砸崗子。由於房臺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臺房的安危,故而夯房臺是臺房建造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又因房臺的建築材料是來自黃土高原的質地鬆散、易被沖蝕的黃土,因而夯房臺可是一項極其費時費力的工作,短則幾月,長則數年。在濱州市近郊黃河灘區的村莊,過去曾盛行這樣一種習俗:自男孩出生之日起,家裡就開始為其墊房臺;有空就墊,沒空就停,墊墊停停,時輟時作,如是累月累年,20餘年成一臺;等至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即可在土臺之上營建新房。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房臺的質量,關鍵在於打夯的質量。打夯又稱打硪,所使用的工具為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石硪,按其形狀分為燒餅硪、燈臺硪、立柱硪等。打夯不僅是一項重體力活,更是一項技術活,非一般人所能勝任。打夯時,幾個身體健壯的男人為一組,每組有一名組長,稱為號頭。號頭一般由有經驗的、嗓門大的年長者擔任,其責任有二一是扶夯,以控制打夯時的方向、安全和密度;二為領唱,即引領本組組員齊聲高唱夯號。

打夯是一項集體參與的重體力活動,而且相當單調乏味。為了保持打夯動作的步調一致,為了振奮工作激情、激發工作活力,為了使單調的活動不再那麼枯燥沉悶,打夯時一定要唱夯號,即所謂的“建房不打啞巴夯”。夯號的種類五花八門(如梁山號、博興號等),風格各異,有長有短,有快有慢。總體來講,可分為兩大類:長號和短號。長號也稱大號,長於抒情,其聲調蒼涼悲愴,曲折委婉。短號也叫小號,短小精悍,其聲調短暫急促,鏗鏘有力。每逢月出河東之時,但聞夯聲陣陣,此起彼伏。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那集力的凝聚與情的抒發於一身的夯號之聲,悠揚嘹亮,高亢豪邁,振人心扉,憾動天地。就在這慷慨激昂、質樸自然的號聲之中,人們像燕子銜泥壘窩一般,將一層層土坯夯得結結實實,築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房臺。房臺越高,其安全係數就越高,被大水沖走的危險就越小。如果房臺不夠高,這戶人家就會成天提心吊膽,一是怕洪水來襲,二是擔心孩子會打一輩子光棍。試問,將自己的寶貝閨女送到這樣的人家,哪家的父母會放心?試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娶不著媳婦,做父母的顏面又何存?

於是,為了保證居住安全,為了維持社會尊嚴,為了延續家族血脈,人們都會將自家的房臺建得又高又牢。不過,要完成這項艱鉅任務,人們需要勒緊褲腰帶,因為它可是一項代價相當高昂的工程,房臺越高,砸錢越多。在很大程度上,高房臺就意味著高投入、高財富,是家庭富裕、生活富足的重要象徵。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房臺建好之後,接下來的第二項重要工序就是修築臺房。臺房的設計亦堅持防水理念,其典型代表是被當地人稱為“四角青”的房屋。在房屋的4個牆角,用青磚壘築磚柱作為牆基,搭起房屋框架,再用土坯填充牆壁。洪水到來時,即使土牆經水淹泡倒下,牆基卻屹立不倒,這就是所謂的“牆倒房不倒”。等洪水退去,人們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壘牆築壁,重建家園,較為省時省力。

黃河臺房凝結了黃河下游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集中反映了人們長期與洪水抗爭的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它臨河而建,依臺而築,構思巧妙,造型獨特,風格別緻,功能實用,是黃河下游灘區人民的傳統民居。傳統的當然是珍貴的,卻未必是最好的。畢竟,受地理位置及建築工藝所限,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仍然存在較大的、潛在的安全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自20世紀末開始,各級政府即著手實施黃河灘區安居工程,將絕大多數居民遷出灘區,在大堤之外營建新村,並利用現代建築技術建造高規格的新型臺房,使灘區人民真正地實現了安居樂業。

然而,隨著安居工程的持續進行,原來的傳統建築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離河較遠、安全性較大的村莊還是會有人家留駐下來,繼續演繹著那段“夯房臺、築臺房”的鄉村故事…

關於黃河的歷史回憶:黃河臺房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大家有補充的可以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