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離開石牆頭,穿縣城而過,前往桐柏宮時恰好途徑赤城山,原來考慮爬一爬赤城山,因時間關係,只好留待下次了。

前往桐柏宮的公路公路從赤城山後面繞山而上,路邊有個觀景臺,從這裡可以看到赤城山和天台縣城全景。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途徑赤城山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赤城山又名“燒山”,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山赤估計應是該山石多含鐵所致。舊時,台州稱“赤城郡”,天台縣城古稱“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遠眺赤城山與天台縣城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天台是道教南宗創立地,道教南宗由天台人張伯端創始於北宋,桐柏宮是道教南宗祖庭,始建於三國吳時期(公元239年),是孫權授意葛玄所建。

由於初次到桐柏宮,跟著導航走,給我帶到了這個鳴鶴觀,原來導航上有桐柏宮和桐柏新宮的區分。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鳴鶴觀(原桐柏宮)

鳴鶴觀確是原來的桐柏宮,1959年,為造桐柏水庫,桐柏宮被淹在了水庫底,眾道士就暫時棲居在鳴鶴觀,沒想到一居就是半個多世紀。但是,半個多世紀來,桐柏宮的道長們從未放棄過重建新宮的願望。2008年,新桐柏宮奠基開始興建,到現在主體建築已基本完成,並開設了中國十個道教學院之一的“浙江道教學院”。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水庫盡頭就是桐柏新宮,鳴鶴觀與現在的桐柏宮隔水相望,曾經鼎盛了數千年的道家香火,亦經歷過數次興衰並重建的老桐柏宮舊址已被淹沒在水中。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和小藍並排停一起的小拖掛房車

沿水庫蜿蜒而行,不久就到了新桐柏宮,在停車場外看到了一輛拖掛房車,看來除了善男信女之外,也還有不少旅遊者,這讓我想起了網上一個用小藍拖著小房車旅行的車友。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吳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桐柏宮正門前就是金庭湖,大殿正門左右為鐘樓和鼓樓,上書“金庭洞天”和“南宗祖庭”的牌匾。鐘鼓是晨暮各敲一次,以警覺修行人當勤精進,慎勿放逸。古有“左鍾右鼓”之稱。清晨稱“開靜”,即開啟一夜之沉靜,晚上稱“止靜”,即停止一天之活動復歸於寧靜。清晨先擊鐘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擊鐘,故又稱之“晨鐘暮鼓”。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我們剛準備進去參觀時,恰逢一群道士和道姑下車走來,各背行囊,不知道是修學回來還是雲遊歸來。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天色不早,遊人不多,進入桐柏宮後,我們先後參拜了靈官殿,紫陽殿,玉皇殿,三清殿,藏經閣。穿過藏經閣之後,在大殿東北角上有一座不同於大殿與配殿的建築,看上甚是雅緻。走近了才知道,原來這裡是方丈室。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印象中“方丈”的稱呼都是見佛教中,特別在影視劇中,通常稱寺廟的主持為方丈,沒想到道教中也有方丈。不禁產生了好奇,請教之下才發現原來中國佛教“方丈”一詞,乃衍自道家,道教方丈才是華夏文化之延續。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天台山桐柏宮的現任方丈為張高澄道長。2018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浙江道教學院院長張高澄道長榮升天台山桐柏宮方丈。這也是浙江省道教界建國後第一次方丈升座。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宮張高澄道長方丈升座典禮。

(圖片來自網路)

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一種宗教,道教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它的道家思想理念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歷史的長河中,道教歷經興衰。吳赤烏元年(238)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法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下詔在法輪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由此進入其唐代和宋代的鼎盛時期。五代後梁開平間(907-910),桐柏觀升為宮。元明交替期間,因大量難民擁進桐柏宮,發生了致命的火災,桐柏宮焚燒怠盡。清初,由於雍正皇帝的支援和道士範青雲的努力,桐柏宮又獲得了當時全國少有的中興。近代時局不靖,桐柏道聲衰落,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蓄水,桐柏宮址沉於水底,部分建築和文物移往鳴鶴觀。2000年開始,在道友的一致要求和當地縣市主管部門的真誠邀請下,張高澄道長臨危受命,毅然留下挑起桐柏宮住持的重任。自張高澄道長任桐柏宮監院、主持以來,他一直滿世界奔走,上下游說,前後策劃,致力於祖庭修復,和南宗道統恢復事業。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如今重建後的新桐柏宮林掩其幽,山壯其勢,水秀其姿,氣勢不凡。這其中,張高澄道長居功甚偉。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方丈室入口依然是左鍾右鼓的設定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從方丈室望出去就是桐柏宮的鼓樓以及宮前的金庭湖

在所有出家人中,以道士最擅長風水,他們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等風水理論,撰寫風水書籍,傳播風水觀念,堅持實踐。因此,道教的宮觀也是最講究風水的。由於時間關係,此次的桐柏宮之行只是略攬其勝,沒能長駐細參,唯願將來機緣之下,可以常來聞道共修。

探梅問道之拜訪桐柏宮

未完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