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出新:家鄉有樹,叫榆樹

家鄉有樹,叫榆樹

陳出新/文

走在府谷的梁峁,溝澗,村頭,堖畔,隨處可見一種樹,大可合抱,小到腕粗,周身黑罩

皮糙粗礪,枝蔓葉疏,如果不是黃沙亂石的背景,你會很輕易忽略它的生長與存在。它叫榆樹,因為賤生的關係,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很不起眼。

俗諺雲,有心

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花貴柳賤。其實,和榆樹比起來,這柳樹已經是嬌嬈一族,雖說

無心

,也還

,否則,斷沒有

花前月下

柳浪聞鶯

的這種

千年古韻

之品相。

陳出新:家鄉有樹,叫榆樹

榆樹的易生好活,完全排除人工的做務,純屬自生自長,套用一句老歌詞,叫作

落到哪裡哪裡長

。之所以好活,源自榆樹的根鬚不僅發達,而且還紮實,為了捕捉營養,其天生具備超強的穿透力,和超級吸盤功能。所以,府谷一帶人家的房前屋後,是斷不允許有榆樹露頭,稍有發現,立即剷除,毫不猶豫。因為,牆外榆樹稍長,你家地磚再堅硬,也有被頂破的一天,說不定一覺醒來,炕塄角突然的一亮,有一丫新嫩的卷葉,正向你微笑呢。有鑑於此,每讀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不免要懷疑陶淵明的“務實”精神,難怪自雲“讀書不求甚解”。或許是九江一代的榆樹生活條件優越,很懂“溫良恭儉讓”。

房前屋後遭驅逐,就連平整地段也不容安身,至於上好良田就更難以接近。榆樹因為活命,和世上所有生存仄逼的品種一樣,只要是水分、營養,這些關乎生命必需一類,總是表現出十足的幹勁,爭勁和拼命勁。所以,老道的莊稼漢都知道,有榆樹生長的田地,就連草都不旺,更別說莊稼有指望。

陳出新:家鄉有樹,叫榆樹

榆樹因自身生長的特性,遭受人們的嫌棄,攆斷,根絕。正因為如此,其只能選擇陰背面,荒蕪處,人不及而鳥及的懸崖絕險,破院廢寺,城頭,墩臺夾縫,百里無人跡的沙磧斷崖,迎風抗沙的孤峰野畔

……

生於中原的藝術家,

斷不會

榆樹也能參境入景,成為

風景宜人

的一部分。由於苦寒極北,地瘠土磽的關係,榆樹因為頑強的生命力,在荒涼的黃土高坡上,

揮灑

著僅有的點滴綠意,其不僅構成風景,還是風景中四時盡寫的生命主力。寫黃山黃水,生命的音符從哪裡響起,只有榆樹,那抱緊貧瘠的根,倔強拱身的背,虯枝疏葉的冠,和挺身巨書的綠色的生命力。

榆樹生於無意,長在絕險,人們只有使用時,才想起它的不可替代性。事實是,榆樹全身長滿寶。它的木頭由於密實有韌勁,鏗鏘千年的木軲轆大車,其車輪只能用榆木做,別的木材,硬度夠但發脆,榆木做成的車軲轆,粘泥路吸水,山石道起潮,下坡不會打滑,過河很難沙陷,全賴其木質的厚重,和堅韌。不難想象,在鐵器沒普及的古代,除了榆木做車架,其它任何木材做成的車轂轆,不是脆爛,就是失型散架而潰於途。

陳出新:家鄉有樹,叫榆樹

榆樹因木質堅硬愚頑而得

,可見古人慧眼之精準。榆樹除木質獨特,不可取代外,它的樹皮更是調理生活之大用。生活在窮鄉僻壤的民人,吃食以雜糧為主,如何讓沒有黏性的雜麵能任性起來,既薄又細,吃到嘴裡有咬勁,聰明的山裡人,透過榆皮軋成粉,摻和到雜麵,擀薄切細,那味道純天然豆香,還筋勁有口感。

記得

文革

中,國家救濟大量的高粱,紅苕

以活命

。為了吃著順口,人們將兩種食糧磨成面,裡邊摻大量榆皮粉,再做成餄餎吃。為此,生產隊每年都要砍榆樹,給家家戶戶按人分榆皮。可見,榆樹皮的當緊。

中國歷史記載,每當北方大旱,饑民遍地時,總要提

挖野菜,吃樹皮

。其實,所吃

樹皮

,指的就是榆樹皮

因為,其它樹種的皮,根本難以下嚥,即使嚥下,也難以消化,只能脹斃。只有榆

樹的

皮,可以直接啃咽,還可用它作黏合劑,調和米糠,野菜一起,蒸成窩頭當乾糧,逃荒時泡水吃。

陝北饑饉年分多,餓死人的記憶深刻,人們提起災荒,總要說到榆

皮的感人。當然,孩子們最樂道的,是春季來臨時,漫山遍野吹拂的榆錢味的清香。對家鄉的我們來說,那是每年第一道野

味,歡實的三有財們,早早就坐在樹杈上,直接捋一把粗如貓尾巴虛嫩萃白的榆錢,一口唵進嘴裡

回回因為

唵得

太多,口舌都轉不了,總有零星的片片花瓣,從唇縫邊露出,真想象不出他嚼咬時的脆嫩感受,是怎樣地好吃。

陳出新:家鄉有樹,叫榆樹

我因為上不去樹,只能站在斜坡地上,昂頭看三有財們,採榆錢,吃榆錢,而且是飽滿地,得意地,悠閒地!嘴裡一口接一口,好像從不打算停下來的那種貪痴。

好不容易從樹上落下一辮,我拾起來,儘管清新撲鼻,也捨不得捋著吃,像三有財那樣,一口一把。而是看著花瓣的美麗,一撮一摘,送進口裡細嘬那嫩脆迸滲出的清清甜蜜。

滿樹的萃綠飄雪,滿樹的榆錢麻辮

每當這時,孩子們明白,真正的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歡樂也就開始了。

家鄉,貧瘠與希望共生,艱苦與樂觀共存。所有這些榮識,全拜榆樹精神啟示之所賜。

家鄉有樹,叫榆樹。是那種堅強,而又充滿愛意的溫馨之樹。

注:選自陳出新《山榆筆記——長城內外是我家》一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