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塞尚是後印象派時代最傑出的法國藝術家,因其堅持繪畫與雕塑的本質聯絡而受到廣泛讚譽。在塞尚的成熟作品中,即使是簡單的蘋果也可能展現出明顯的雕塑感。他的靜物,風景或肖像的每一項都不是從一個角度而是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這一方面導致未來的立體主義者將他視為真正的導師。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玩牌者(1892-93)97 x 130 cm,卡達

塞尚用一系列離散的,有條不紊的筆觸將他的顏料塗抹在畫布上,好像他正在“構建”一幅畫而不是“畫”它。因此,他的作品保持著潛在的建築理想,即畫布的每個部分都應該有助於其整體結構的完整性。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聖維克多風景(1886-90)

塞尚風格的形成根源於他觀察世界的客觀態度。塞尚希望看到的是世界的本身,而這種觀察則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印象派畫家曾企圖用感覺來觀看世界,即從不同光線條件下或不同角度觀看世界的真相。在不同時候都在他們的感覺中形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清晰的印象,而每個時刻都需要不同的作品來描繪。但是塞尚則避開了事物的這種飄忽和變幻的外表,力圖洞察事物中永不改變的真實。即使在塞尚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從未企圖擺脫真實。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聖維克多山的松樹(約1887)倫敦

1906年,在他六十七歲那年的一天,畫家在郊外作畫突遇暴風雨,但他堅持在雨中作畫,後來昏倒在回家的路上,第二天,他又堅持去花園作畫,再次昏迷並於當天逝世。因此,這幅優秀的《聖維克多山》也就成為其繪畫藝術的終結,也是畫家生命的完結。

《聖維克多山》

的色彩和形式具有相同的重量。構建新視角的主要方法包括冷色和暖色的並置以及形式的大膽重疊。光線不再是被描繪物體的“局外人”; 而是從內而外發出的光芒。他渴望得到二維真理,而不是三維技巧。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聖維克多山(1906)65 x 81釐米

塞尚的最後一張風景——《聖維克多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