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在養豬從業者的眼中,種豬育種堪稱“豬的晶片”。種豬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生豬出欄量,

而我國生豬育種卻是業界之痛。

我國生豬育種行業發展存在“小而散”的問題,“卡脖子”的問題在生豬育種行業同樣存在。

國內生豬育種行業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如何實現生豬育種自主可控?

《中國經濟週刊》日前採訪了多位生豬育種行業資深人士。

商品豬超80%來自國外品種,核心種源能夠自給

中國生豬飼養量佔世界總量的一半,豬種資源佔全球總數的1/3。“但是,

我國商品豬80%以上來自國外品種

”7月中旬,從事畜牧水產行業多年的王榮告訴記者。

近年來,中國依賴大量從國外引進種豬,自2014年起引種量已逐步減少,2019年後,由於非洲豬瘟對我國種豬體系的破壞,疊加豬價維持高位,

2020年我國進口種豬再創新高,突破2.2萬頭。

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今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獨家專訪時表示,與農作物相比,更嚴重的“

卡脖子

”問題出現在畜牧業上,比如豬、奶牛、肉牛……目前大規模飼養的品種幾乎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的市場佔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如今,

外國豬種幾乎完全佔領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

那麼,商品豬如此高比例的來自國外種豬,是不是意味著國內種豬繁育技術必須依賴外國?

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商品豬種源的確主要來自國外,但

國內已經構建了完整的商品豬的種豬繁育體系,核心種群已基本可以實現自給。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豬的選育逐漸開始走向瘦肉型,促進了瘦肉型商品豬生產的蓬勃發展。瘦肉型豬種源主要來自國外,據介紹,這些原種豬的後代要走上餐桌,需3代左右的時間,即從原種豬“曾祖代”到“祖代”到“父母代”再到“商品代”。“洋種豬”的繁殖能力更強,其繁育出的商品豬,具有瘦肉率高、生長快等特點,可滿足國內巨大的肉蛋奶需求。

但隨著養殖環境和選育技術的迭代,這期間存在種豬退化的問題,一旦國外關閉種豬出口通道,我國的生豬育種可能面臨“卡脖子”風險,所以

保障生豬市場的核心種源自足供給具有戰略意義。

“種豬是生豬產業的晶片和核心,國內的生豬育種技術與國外還存在一些差距,且國外的育種基因等也在不斷更新,引進外種豬可以豐富種豬基因資源、改良生豬品種、提高生豬生產水平。在我國瘦肉型豬核心育種群的更新方面,90%靠國內自給,國外引進部分只到10%,生豬市場的核心種源基本能做到不依賴外國。”記者從育種相關從業者那裡瞭解到,

以“杜長大”(杜洛克豬、長白豬和大白豬)為例,這類豬的引入和本土化持續選育,其生產效率更高、各項指標都較優秀,有力支撐了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

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在瘦肉型豬選育的過程中,“杜長大”展現了生產效率高的特質,逐步在眾多豬種中脫穎而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豬肉蛋白需求較高,加之我國人口基數大,從追求高效生產來看,

“杜長大”品種是最優選擇,因為這類品種擁有吃得少、長得快、瘦肉率高的特徵,已成為養殖戶和全球生豬養殖的當家品種。

近年來,鼎王金豬是作為一家向全國各地提供優質種公豬精液的企業,在種豬品種挑選中,由於新美系種豬生產效能好、生長快、產肉多、肉質好,符合“鼎王標準”的種豬育種指數都高達130以上,遠遠高於國家要求指數為100以上的標準。今年,鼎王金豬種公豬已經突破兩千多頭,年供精能力達到400餘萬袋,可支撐200餘萬頭的母豬生產需要,規模躋身全國前列。

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圖丨鼎王金豬簡陽豬場

在今年4月28日召開的農業農村部新聞釋出會上,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瑤生表示

,從全球來看,根據本國市場需求對“杜長大”進行本土化選育,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他還表示,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杜長大”以來,和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類似,實施了本土化選育,特別是2009年啟動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來,進一步加快系統選育,從而保障了我國接近90%的生豬市場的種源供給。

陳瑤生介紹,近10年來,全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頭,佔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進口主要用於補充資源、血統更新和改善種豬效能。

事實上,發達國家間都在相互進行品種交流,這是國際慣常做法,我國也是一樣。

生豬育種的“小而散”現狀

雖然構建了完整的商品豬的種豬繁育體系,不過,我國瘦肉型豬系統育種比國外晚了至少50年,商業化育種體系還不健全,種豬生長速度、繁殖力等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生豬育種事業不容易做,而要做到一定規模,並形成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更是難上加難。”生豬育種從業者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說。“生豬育種為什麼難做?因為生豬育種短期內看不到效益,可能5-10年都沒法盈利;而且風險大,期間如遇到諸如非洲豬瘟的疫病問題,育種工作可能面臨中斷風險。企業做生豬育種這個事情,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不然堅持不下來。”

資料顯示,在養殖過程中,

生豬育種的“小而散”現狀

由於種豬基因是豬場養殖效益的核心,該項指標在決定豬場養殖效益的核心因素中佔比高達40%,遠遠超過營養飼料、飼養管理等指標,故而種豬培育技術能力是生豬養殖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生豬育種是一個投入大、週期長的工作,鼎王金豬目前已經擁有了全國領先的種公豬基因,也將準備深耕生豬育種事業,持續的為農牧行業提供最安全和優質的種豬遺傳資源,在加速推動養豬業的發展程序奉獻自己的力量。

陳瑤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生豬育種效率的提升,讓引進種豬進入“引種-適應-改良-提高”的良性迴圈,“做到少引種甚至不引種”。

“透過區域化聯合育種平臺,加快提升國內生豬育種水平,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工作。”相關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第

如何破解難題,打贏生豬育種的翻身仗?

比如搭建種豬基因庫、資料庫平臺,鼓勵生豬育種企業加入這類育種資料平臺,分享育種資料,為選育優秀基因打基礎。

如何破解難題,打贏生豬育種的翻身仗?

生豬育種行業要培育出一個新品種,投入大週期長。資金和資源應更多向生豬種業傾斜,尤其加大對生豬育種龍頭的培育和支援力度。

一,加強政府引導,推動區域化聯合育種平臺發展。

不鼓勵所有養豬企業都來育種,應該制定行業標準和技術門檻,規範生豬育種行業發展,切忌一哄而上都來做生豬育種。

國家也在積極部署相關措施。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當中,育種主攻方向已被鎖定。4月28日,時建忠從三個方面作了介紹,

第二,政策層面加大對生豬育種專案投入。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生豬育種翻身仗:中國不存在“種慌”,但面臨“小而散”的困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