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火燒藤甲軍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在《三國志》等相關史料上並沒有關於藤甲軍的記載。據《三國演義》上說,諸葛亮南征南中,六擒蠻王孟獲後,又將孟獲放走,孟獲就投奔東南的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三萬軍士,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稱藤甲軍。從《三國演義》的記述中可見,藤甲軍刀箭不入,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在戰場上還是很有戰鬥力的。那麼後來諸葛亮平定南中後,開啟北伐,為什麼不訓練一隻這樣的藤甲軍來助力北伐呢?究其原因主要應有三個:

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其一,藤甲兵的藤甲易燃。

藤甲兵的藤甲採于山澗石壁的蔓藤,製作藤甲時需將蔓藤反覆浸於油中十餘遍。雖然製成藤甲後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不入,但最忌火燒。這是藤甲的最致命缺點。我們說一個人這也行那也行,樣樣精通,就有一點,這人道德品質低劣,就此一點,那這個人還能重用嗎?恐怕就連傻子也知道,這人不能重用。只要瞭解了藤甲兵藤甲的製作工藝和特點,讓人很容易想到可用火燒。因此,當諸葛亮瞭解了藤甲軍的特性後,馬上想到了對付藤甲軍之策。當諸葛亮到一山上望見一山谷,形如長蛇,皆光峭石壁,並無樹木,中間一條大路時,馬上高興地說:“此乃天賜吾成功於此也!”於是就有了諸葛亮引藤甲軍入盤蛇谷,火燒藤甲兵的精彩。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敵對雙方佈陣都是很近的,兩軍對陣,你計程車兵都穿著藤甲參戰,雖刀箭不入,但經不起敵方的一通火箭。一但熊熊大火燃起,軍隊別說去爭戰了,恐怕連逃跑都不能了。正是因這一致命弱點,諸葛亮不組建藤甲兵。

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其二,製造藤甲時間太長。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啊。更別說三國時候,那時醫療水平有限,天災人禍頻繁,當時的人能活過四十歲就很不錯了。諸葛亮也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為了完成劉備遺願,實現自己胸中抱負,北伐曹魏,時不我待啊。製造藤甲材料雖好找,但製作工藝用時太長了,將藤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乾復浸,凡十餘遍。一副完美的藤甲,製造出來,至少得五六年,這誰等得起?等制好藤甲,訓練好藤甲軍,再去北伐,恐怕黃花菜都要涼了。

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其三,諸葛亮不願再見火燒藤甲兵的慘狀。

諸葛亮設計,讓魏延率部分蜀漢軍引誘藤甲軍,且戰且走,連棄七個營寨,敗十五陣,方將三萬藤甲軍引入盤蛇谷。為什麼藤甲軍敢進盤蛇谷呢?因為谷裡無草無木,不易燃,可見藤甲軍也再防備著自己的這一弱項。但是,藤甲軍萬沒想到,進入谷後,谷口即被蜀漢軍用橫木亂石壘斷,谷裡卻有數不盡的大小車輛,滿載乾柴。只聽一聲炮響,火箭雨下,谷中瞬間盡是熊熊烈火。藤甲兵遇火即著,火光亂舞,無處可逃,直燒得相互擁抱,慘叫連天,臭不可聞。眨眼間,三萬藤甲軍及突兀骨,盡皆化作飛灰。諸葛亮在山上看到藤甲軍被燒慘狀,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正因為諸葛亮瞭解藤甲易燃,看看了藤甲軍被火燃燒的慘狀,自己決不忍心再看到自己的蜀漢軍有如此慘狀發生,才在以後北伐中,決不組建藤甲軍。

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聰明人不做傻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智謀絕倫,做事一向完美無缺,那麼愛惜蜀漢軍的生命,又怎麼會犯如此低智慧的錯誤呢?

藤甲兵在戰場上非常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