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前兩篇小文談了

《鄭文公下碑》

的身世及相關問題,這篇

主要談談其書法藝術上的價值與成就

這通拓片懸掛我工作室已有個把月了,朝夕相伴,與古人“對話”,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此碑高妙在於,初看時平平無奇,端莊規正,既未顯山又不露水,無甚新奇靈異,然端祥已久,漸現吉瑞,不同凡響,讓人

沉浸在它高深莫測的藝術世界裡!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為深入探討《鄭文公下碑》的史料價值和藝術特色,本月九日,東里學社第十六回聚,舉辦了專題欣賞品評會,並邀請了歷史、金石方面有造詣的學者參加

。大家各抒己見,談了對此碑的見解及學習體會,感受到這個碑沉甸甸的份量。有的社友第一次見識了這樣偌大體量的石刻拓片,喜不自禁,感慨萬端。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綜合社友的看法以及我一個多月的研習,對此碑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

從總體上作一評價:

此碑應與“龍門體”二十品為一層級,同為魏碑的巔峰之作,亦可稱“冠”。然二者面貌各異,風格不同,氣息不同,地域不同,因而《鄭文公下碑》出現了獨特魅力和雅妙韻致。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當時情勢,南北朝並峙,相互爭鬥,“城頭常換大王旗”,割據嚴重。山東境內魏、齊、梁等均佔地盤,往往搶掠後一方撤退或被打退了。鄭道昭做的是北魏的官,治下原系南朝,後歸北魏。南朝書風雅逸,崇尚二王正宗一路。《鄭文公下碑》既出於南朝盤踞多年的地域,對舊朝書風必定有所承繼。無疑,這塊碑的書法和北魏“龍門體”拉開了一定的距離。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崇尚併力倡“漢化”,其書風應該是西北書風與漢風正韻的融匯與裂變。“龍門體”的精萃無疑是以“二十品”為代表的。其書風刀劈斧鑿,恢弘豪邁,乾裂秋風,勢雄氣足,帶有剽悍、野拙之氣。當然,中原風、黃河水、士人氣不斷地滲透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北味”,很快形成了一種新體一一“龍門體”,迅速地定型,快速地漫延。

我以為,雲峰山刻石也一定是受到了“龍門體”的強勁影響。

河南老鄉鄭道昭,與老家關係千絲萬縷,他於公元511年書寫刻制《鄭文公下碑》,也應該是一種南、北朝書風的中和,既不乏“江左風流”的雅逸,又帶有黃河文化之雄強。既反映出士大夫的書卷之氣,又有摩崖刻石的渾厚蒼茫。時間、空間、地域以及社會文化諸因素,在天風海濤山氣中碰撞,成就了這通書法巨碑,以其自身的魄力膽魂,巍峨屹立了一千七百年,讓書法人服膺、敬畏甚爾頂禮膜拜!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我最推崇摩崖刻書。

《鄭文公下碑》立在山之上、海之畔,形制之大,當為魏碑之最。在高山書石,山間鐫刻之際,山風怒濤,海潮轟響,松木聲蕭,雲霞變幻,此情此境,沒有奇魂異魄,缺少膽略氣概,寫不出也刻不工呀!學書以來,吾最喜是摩崖書,是性格使然吧!“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喜歡的、學習的就是這種大格局、大境界也!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這塊碑藝術內蘊,是“雅緻化”了的魏碑。

方圓並施,以篆隸筆勢寫楷之貌,筆法豐富,氣象萬千。在公元四百多年,劉宋碑刻時已顯其態,而過了五六十年,出現了這塊“楷化”了的魏碑,這是歷史演進的結果。唐代的楷書高手,應深受其碑之影響,影綽之間,其碑已見唐楷影子。只不過,此碑寫的自由率意,蕭散淡泊,而唐楷則法度森嚴,“帶著鐐銬跳舞”,有一種格式化的味道。所以,當今時人不推崇唐楷,也有這個原因吧!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我以為, 此碑可作為正規的魏碑碑體學習。

現在一提魏碑,大都是“龍門體”的印象,這種方筆峻朗的筆法,已深深印在人們的頭腦裡。這是因為,“二十品”得洛陽龍門石窟文物之盛、山水勝景之利,加之學者推崇,以至於書學地位至偉。而《鄭文公下碑》地勢偏遠,雲峰山尚缺乏龍門石窟之聲威,因而自覺不自覺地遭受到冷遇,這是不應該的。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學臨此碑需耐得住寂寞,反覆臨習,用心體會,如淺嘗輒止,入逕未深,則不得其妙。

我覺得,首先應關注其碑的博大沉雄。

此碑體量第一,體積之大、字數之多無可比擬,內藏曆史文化底蘊厚重,氣場宏大,韻味十足。

二是需關注其碑的端重方正,字形寬博伸展,結構舒適而又謹嚴,字勢恢宏不羈。三要關注其碑章法,列陣分明,嚴整雄壯,渾然一體,辭通字暢。等等,妙趣處怎可言傳,非得個人的細心體悟,方能覓到真經。

三探 魏碑之冠 《鄭文公下碑》的書法藝術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