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瓷器的鑑別要領和歷代特點

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氧化鎂、氧化錫為做色劑,在氧化氣氛下燒成的釉色,最早出現在漢代的釉陶上,熟悉古瓷器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商周時期的出土的瓷器上也有偏黃的器物,但是這些都不算真正的黃釉,屬於青釉。

黃釉瓷器的鑑別要領和歷代特點

黃釉的種類分為兩種一種高溫釉一種低溫釉。而高溫黃釉大多數為民窯的器物,而低溫黃釉多位官窯器物,更加珍貴。瓷器中最純正的低溫黃釉出現在明朝宣德年間,到成化、弘治時期低溫黃釉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黃釉也很精美,到了嘉慶時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弘治時期黃釉顏色較淺,被稱為“嬌黃”,因其器壁較薄,底足施白釉,器型多見直口盤,盤的曲度不大,為官窯瓷器,底部的有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字款。

黃釉瓷器的鑑別要領和歷代特點

明正德、嘉靖時期黃釉的顏色變深,為鵝黃和麥芽黃,顏色再深一些的叫蜜蠟黃,除了單色的黃釉外,還出現以黃釉為地,在花紋上加施綠釉,這種綠彩圖案花紋大多在器胎上刻繪圖案,然後施綠彩,款識也多為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字款。

清代康熙時期的黃釉釉質溫潤晶瑩,被稱為雞油黃,康熙時期出現黃釉胎子上加刻各種圖案的工藝,圖案上的花紋隱現與黃釉中,同時還出現了堆塑紋飾。

雍正時期的黃釉在康熙的基礎上出現了黃釉地施加粉彩的圖案,官窯典型器為黃地粉彩十六孩碗和粉彩雲鶴盤。甚至一度還出現了粉黃,色淺而透明。有的粉黃在淺黃色中微泛青色,猶如雞蛋黃,故稱蛋黃。

黃釉瓷器的鑑別要領和歷代特點

下面說說黃釉仿品的鑑別要領:

明清黃釉仿品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處無氧化鐵的黃褐色;仿清代康熙雞油黃的施釉不均勻,釉色呈濃淡,有的泛微青色;仿雍正的粉黃釉質過厚,且多燒成橘皮狀,釉面有凹進的小點。

黃釉瓷器的鑑別要領和歷代特點

現代的黃釉仿品特點是仿製清三代黃釉胎質過細如白粉狀,釉色較嫩,仿製弘治黃釉的胎骨偏重,黃釉器以青花為工業氧化鈷原料,總而言之仿民窯的粗製,仿官窯的雖然精細,但是缺乏光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