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提到中國古建的經典元素,不得不提馬頭牆。作為徽派建築的標誌,馬頭牆線條分明,高高聳起,使得密密麻麻排列的民居顯得錯落有致。黑白色彩相應,遠看猶如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這種自帶古韻的建築特色,堪稱中國古建的一大特色。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馬頭牆本是為防火而生,隨著一代代演變,最終成為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瑰寶。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馬頭牆的由來

始於明朝弘治年間的徽州知府何歆。當時徽州府城火患頻繁,因房屋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損失十分嚴重。何歆提出每五戶人家一伍,共同出資,用磚砌成“火牆”阻止火勢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強制推行。一月之內,徽州城鄉就建造了“火牆”數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後來,防火牆的優越性凸顯,在社會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人們不滿足於“一伍一牆”,逐漸發展成每家每戶都獨立建造封火牆。後來的徽州工匠對封火牆進行了美化,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馬頭。就這樣,馬頭牆應運而生。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馬頭牆的特點

從建築細部構造上看,馬頭牆主要有“坐吻式”、“印鬥式”、“鵲尾式”三種形式。坐吻式馬頭牆等級最高,此類馬頭牆層次多,構造複雜,工藝要求高,因此主要見於宏麗的祠堂、社屋、禪寺中。印鬥式馬頭牆等級次之,鵲尾式馬頭牆等級最低。當建築群前後進馬頭牆制式不同時,按所謂“前武后文”分置,常以鵲尾式馬頭牆居前,印鬥式馬頭牆殿後。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從建築形式上看,馬頭牆的形狀主要為階梯狀山牆,同一標高的一段,謂之一“檔”,進深大,馬頭牆檔數就多,但每坡屋面不會超出四檔。多數馬頭牆的形式為二三檔,俗稱“三山屏風”、“五嶽朝天”。因受當時江南地區建築的影響,馬頭牆還有其他變體,如山牆兩端橫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圓弧形等等。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馬頭牆因建築群的組合呈現了各種韻律美。比如,“單坡、單棟民居的馬頭牆表現連續的韻律;單幢數進民居表現漸變的韻律;連續的數進或高低不同的相鄰兩幢民居,呈現起伏的韻律;不同軸向的民居或相鄰兩幢高低相錯的民居組合,則產生交錯的韻律”等。馬頭牆之所以高低錯落、變化萬千,除了自身建築群的變化因素外,也受到地形和環境的影響,村落沿著溪流彎曲延綿,地形本身有起落變化。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馬頭牆的寓意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馬頭牆,緣起封火,卻是藝韻滿滿

馬頭牆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