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蓬:不要小瞧路邊的小野花,李白杜甫都為它寫過詩

春夏之際,田野路邊都很常見這種的野花,花心圓圓,四周圍繞著一圈細細的白色花瓣,清新淡雅,野趣盎然。雖然它跟小雛菊神似,但卻有一個很霸氣的名字,飛蓬。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想起的竟然是天蓬元帥,豬八戒,哈哈,也是醉了。

再一查不要緊,飛蓬雖然是一種不起眼的野花,不僅名字霸氣,而且是古代詩歌裡的常客。從詩經開始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們都為它寫過詩歌,僅僅唐詩裡為它寫過詩歌的人就不下十人,這些詩人裡能叫上名的就有白居易,高適,王維,孟郊,劉禹錫,當然還包括兩名重量級詩人,一個是詩仙李白,一個是詩聖,杜甫。

因為據說飛蓬有個特點,它的根系小而枝葉大,所以如果有大風,飛蓬便會被連根拔起,隨風而飛,追著風去另外的地方安家落戶,重新開始長葉開花。

這個我是沒有親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印象中從來沒有看到過整棵植株在風中飛舞的樣子,但古人說有,就暫且相信吧。

也正因為飛蓬這種居無定所,四海為家的特點,飛蓬在詩歌裡常常用來隱喻分別的哀愁,也成為了送別詩的常客。

最先為飛蓬寫詩的人是曹植,但寫得最多的人卻是李白。

唐朝天寶745年,也就是李白44歲的時候,李白在山東曲阜附近和杜甫相遇後再次分別。

此時正值秋季,分離之處滿地開著大片大片的飛蓬,李白由景生情,離愁滿懷寫下了“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詩句,既感慨了友人和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又將美好的祝福透過杯中美酒送給了杜甫。

讓人讀後只覺得有一種“勸君更盡一杯酒,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悲壯,卻並不悽苦。

同一年,李白還寫過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大家比較熟知的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而這首詩裡面也寫到了飛蓬,“此地為一別,孤蓬萬里徵”,由於題目只寫了《送友人》,所以到底是送誰就成為了千古之謎,但大家都說還是送給杜甫的。

好吧,知道你們是好友,所以多送幾首我們也只能眼饞一下了。

除此之外,李白真的超喜歡飛蓬花的,不信請看證據如下:

辭官回鄉感慨人生時,要寫一首“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

憑弔古戰場,要寫一首“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

去山東學劍被人嘲笑,回懟的時候也要寫“此去爾勿言,甘心如轉蓬”。

不知道是不是受李白的影響,杜甫也用飛蓬寫過送別詩,但是卻不是送給李白的,哈哈。

唐朝天寶748年,36歲的杜甫曾經寫過“江湖漂短褐,霜雪滿飛蓬”送給亦師亦友,當時61歲的韋濟。

而且杜甫雖然寫了飛蓬,但此飛蓬卻不是李白筆下的飛蓬了。這裡的飛蓬指的是自己的頭髮,也就是蓬頭垢面的蓬,從詩經裡來的,飛蓬真是太有文化了。

小小的一朵野花,卻蘊含著如此厚重的詩意,感覺以後再也不能小看路邊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了。

飛蓬:不要小瞧路邊的小野花,李白杜甫都為它寫過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