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風格特點和流派(中)

四、蒙古箏派

蒙古箏屬於納西族的彈撥樂器,又稱雅託噶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吉林、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六史·禮樂志》曾載:“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絃”,南宋孟珙《蒙達備錄》雲:“國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說明當時蒙古民間和蒙古軍中就已經有了十三絃箏和十四弦箏。蒙古箏有它獨特的定弦法,雖然也是五聲音階定弦範疇,但是琴碼是由長短不同的兩行排列而成的,形成蒙古箏四種不同的調: 查干調、哈格斯調、黑勒調、遞格力木調。演奏時,蒙古箏也和其他流派的方式不同,蒙古箏彈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於奏者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奏者右腿右上部,尾端觸地彈琴。右手所戴的指甲也和其他流派不同,不用玳瑁而是用骨指甲撥子彈琴。彈箏時的指法大致和漢族其他流派相同,但是還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時向同方向託、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用以表現加強力度,變換情緒來突出風格特點。

古箏的風格特點和流派(中)

五、朝鮮伽耶琴箏派

朝鮮伽耶琴是朝鮮族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之一,流行於延邊地區。伽耶琴是朝鮮族仿中原古箏改制而成的,除了形制不同外,其他的結構裝置與漢族其他流派的箏大同小異,右彈左按的手法也基本一致。但枷耶琴多用的是《散調》(是器樂獨奏的形式也是樂曲的名稱),它是以說唱音調為基礎的,只用長鼓來伴奏,嚴格地遵循逐漸趨於緊張,到終曲達到最高潮的規律,它的發展速度也是由緩慢逐漸加快的原則為風格特點。

六、潮州箏派

潮州箏派,既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體系,但在音樂的風格、音階、調式、旋律、音律等方面又有著與中原音樂千絲萬縷的聯絡,具有古代秦文化的種種特徵。箏在潮州稱“情(秦)箏”,情的讀音與陝西西府(西安以西)方言“秦(qing)”字相同,箏在潮州多用在稱做“細樂”的音樂之中,西安鼓樂亦有“細樂”之稱。

潮州箏的一大風格特色就是運用重六調、輕六調、活五調、輕三重六調等好幾個調式。這些風格特點表現在潮州箏之中,其實就是透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一般地講,在潮州箏中,“輕六調”表現的情趣比較明快,“重六調”比較深情莊重,“活五調”具有六聲音階的特色,表現比較悲慘纏綿,“輕三重六”表現則為輕鬆活潑。由於潮汕語言比較平和,潮州箏音程的跳躍也就比較文靜委婉,按滑的起伏變化也細膩微妙,主要起潤飾作用,從而獨具一格。在左手的按音之中,常用“八度同按”的演奏法。與其他派別不同,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指法,俗稱雙按,通常的“雙按”多為三類。除了雙按之外,一般來說,潮州箏左手的按滑顫主要用來修飾右手大指所彈的音,潮州箏中把這稱作“彈按尾隨”。潮州箏中,右手多用大、食兩指交彈音弦和加花的奏法,少用“劈、託、搖、輪”等指法,所以由於右手彈弦後,左手多數是以吟揉按滑來加以潤飾,加上加花的頻繁使用,形成潮州箏流暢華麗而又旖旎迷人的風格特點。

潮州箏的另一風格特點就是潮州箏曲沒有合奏獨奏之分,任何曲子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演奏,也可以分出來單彈。單彈時進行加花處理,有板前加花和板後加花兩種。潮州的古箏,與別地不同,頭大而琴短,琴身逐漸向尾部收尖。造型有著明顯模仿古箏的痕跡,和崇尚儒雅的遺風。潮州平原四季如春,抒情的音樂情調與人們的生活節奏十分協調。它既有江南絲竹的秀麗,又有海邊特有的輕柔。細膩是潮州各種藝術形式的共有特徵,潮州的木雕就以細膩的刀路著稱,潮州的刺繡也以精工馳名。潮州箏派的細膩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性格在音樂中的反映。

七、客家箏派

與河南箏和山東箏兩個流派地域相鄰一樣,客家箏也與潮州箏流派相鄰。但不同的是客家箏的形成是因為宋之後中州地區人口的南遷,將古箏藝術帶到了廣東大埔,所以現在的客家箏源於廣東大埔地區。此外,客家箏在贛南、閩西南、臺灣以及國外有華裔的地方也很流行。當古箏藝術來到廣東大埔後,歷年來與當地的文化、語言、習俗等融合,形成了既保留莊嚴肅穆的中州古樂的餘韻,又富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獨特風格特點。客家箏採用的是全鋼絲制弦,這就和其他流派的鋼絲外纏尼龍制弦不同,這樣的音色清越,餘音悠長,韻味別緻。

客家箏曲目繁多,又名漢樂箏曲,是從客家音樂中發展出來的。有“大調”、“串調”之分,嚴格為六十八板,其餘為串調,大調重穩健,串調顯活潑,客家箏和潮州箏的板式也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他沒有拷拍,而慢板和中板經常會反覆演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