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懂「愛自己」嗎?

為何直至今日重新再版仍獲得多數人共鳴與推薦?(大概是我目前看過橫跨不同領域與職業領航者、理性與感性之人同臺最多的一次),甚至列為會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卻時時都能拿出來翻閱的精神指引?那就是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愛」。

從《逃避自由》開始認識心理學家佛洛姆,擅長以精闢的社會學角度,觀察現代人對於愛的心理與行為,套用到現代仍無違和。打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儕、戀人都圍繞在與人聯結、在不同程度的愛之上,付出但也受過傷。這種來自潛意識的本能,又該怎麼一步一步認知?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親身實踐。

愛是一種能力,跟你在這社會上所需要的任何能力一樣,始終是需要學習的。但我們現在社會崇拜的,是一種量化的結果,可以看見實質增長的數字才證明你的價值,優先擺在人生順位。人們內心本能渴望的愛,卻往往跟身體出狀況才意會到健康的存在一樣,我們等到內在感到空虛、匱乏不安之後才意會到多麼需要。

這裡的愛是多方面的,從奠基人格的父母愛中瞧見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我得做對什麼才值得被愛,對於被罵的認知也不太正確,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渴求,是需要「掙來的」。佛洛姆直接地說出「值得的愛很容易給人一種辛澀的感覺,就像他不是因為自己而被愛,是因為討得喜歡而被愛,所以說到底不是被愛而是被利用。」重重打進內心隨著成長而逃避的痛處。又或者,在懵懵懂懂中仍學不會愛自己。

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懂「愛自己」嗎?

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懂「愛自己」嗎?

關於這三個字,或許在心靈匱乏的現代常被作為開導之言,卻絕對不容易。他是需要克服依賴別人的勇氣,也要克服掌控他人的慾望,還需要直觀且誠實地面對心理感受,光是如何「意識到」就是一個課題,隨著時間長期下來所需的耐心更是另一個課題。

而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愛自己並不等於自私。「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這種根本上缺乏對自己的照顧,往往也感到空虛,才想要急著拿取自己身邊所有可利用的,來得到滿足感。

「他看似太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未能照顧好的自我。」

在這次的閱讀過程裡我不斷地被療愈好幾次,也懂那種「理解卻不等於實踐」的困惑,這樣看下來我對愛實在是所知甚少,但我正盡我最大的努力正視自己的內心。

真正的愛實則上是一門藝術,是能夠主動地去愛。但到底要如何實踐呢?雖然每一種愛都是個人經驗,但跟所有好習慣的養成類似,是需要一生透過專注、紀律與耐心的向內探詢與覺察,進而走出滿足且美好自我的道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