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

釉下彩

(青花)與

釉上彩

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你記住一點即可:釉下青花釉上彩色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成化鬥彩瓷器,在成化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有仿製,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則達到了最高峰。

清三代的仿品固然做得最好,但是與真正的成化鬥彩瓷器相比,依舊存在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三代仿製的成化鬥彩瓷器均帶著明顯的清代風格,比如色彩、工藝上都力求精細,並不像成化鬥彩瓷器往往呈現出一種粗放的風格。反倒是當代的一些仿品,從形狀、造型再到款識上會更接近於成化本朝的風格,而這也是鑑別一件成化鬥彩瓷器仿品到底是清代仿還是現代仿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清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儘管在器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在釉質,胎質表面看起來也相當逼真,但若迎光透視則呈純白或微閃青色。

當代仿品,在外觀、尺寸上雖然與成化真品極為接近,

但對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漸收的曲線弧度的把握卻是相形見絀的

再有,成化鬥彩瓷器的胎質雖白而細膩,但迎光泛紅或微閃黃的現象,卻是仿品中所不可能顯現的。此外,成化鬥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識周圍的雙框線條所呈現的自然的濃淡筆韻,同樣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

而要說成化鬥彩最難仿製的地方,應該還是它的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成化鬥彩瓷釉的燒成方式跟現在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在燒製瓷器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汙損,會將瓷器放置在由耐火材料製成的匣缽中進行焙燒,而成化鬥彩瓷器採用的則是一種匣缽內再套一個匣缽的燒成方式,這樣就使得燒成的釉面往往能夠達到一種光潔溫潤如玉的效果。此外還有胎,我們知道成化鬥彩真品的胎通常會有一點縫隙存在,只不過都是很微小的,放大鏡下能看到有部分自然斑駁現象,但是現在的仿品可能就會做得有些過頭了,弄得好像是孔一樣。總而言之,只要是仿品,不管是它的胎還是釉,都會有其刻意之處。

成化官窯燒造的瓷器,質良色精,品物豐富多樣,尤以形體小巧的鬥彩杯、碟中、碗、盤、罐器為多,紋飾華沿續了前朝又多有創新。器型一改前朝渾厚的大件器風物華格,以小巧精細為主。其主要特徵:青花淡雅,白釉瑩潤,色彩柔和,筆法流暢,造型小巧秀麗,胎質潔白。

關於透光“肉紅色”的問題,此一問題在收藏界一直沒有個統一的認識,肉紅,牙白,淡黃,杏黃,微黃色等,不一而足,就專家們之間:耿寶昌關於透光“肉紅色”還有“牙白色”的說明。耿老的老師孫瀛洲在鑑定成化瓷器時沒有說有肉紅色的,說的是淡黃色、杏黃色

那嘛真正的成華鬥彩瓷器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本人經過多年的考察和對比國內外關於成化鬥彩資料並透過本家族的成化實物觀察,特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與各位同好商祺,

成華鬥彩瓷器出生在明代中期,它必然具有明代的普遍胎質透強光泛紅的特點,那為啥又有淡黃與牙白一說呢?我認為他們都說的對,也都不對,因為他們都犯有一個通病,就是隻看其一不看全域性,每人只看手中摸著的瓷器,薄胎的就偶總結說透光是淡黃杏黃色,而手中摸著的瓷器胎質較厚透強光看當然就呈肉紅色了。這一點從下面的圖片中可清楚的看明白。關鍵的問題在胎體的厚薄,胎體厚的地方透強光看是肉紅色,而胎體極薄的的部位,有的薄胎器只有兩面的釉,幾乎看不到胎體,如三秋杯一類,透光只能看到釉的本色而看不到胎色,也就是牙白色。然而,極薄處與較厚處之間的部位透光看到的既是杏黃色或淡黃色了。

補充資料:去年拍賣的2。81億元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據透露,杯體透光呈現“牙黃色”。

需要 鑑 定 幫助 加13 22。817。3315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上圖為龍紋碗日光下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杏黃色 ,碗底部胎非常薄,似乎只有兩層釉,顯牙白色。

下圖為手電光下透光圖,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牙白色。不同光線下透胎色也是不同的。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上圖為我的三秋杯日光下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杏黃色 。

下圖為手電光下透光圖,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淡黃色,邊沿最薄處只有兩層釉厚厚度,為牙白色。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上圖為我的雞缸杯日光下透光,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杏黃色 。

下圖為手電光下透光圖,胎厚處現肉紅色,較薄處呈杏黃色和牙白色。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對鬥彩瓷器鑑別真偽探索論證 讀懂鬥彩須掌握

現在所謂頂著“專家”烏紗帽的磚家,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前人怎麼說就怎麼做,他們的師傅說看古瓷不能用放大鏡看,所以他們就一概反對微觀鑑定,他們的師傅說民間基本都不會有官窯瓷器,官窯瓷器都在皇宮和博物館裡,所以就一概抹殺藏友手中的官窯器。就因為他們的不承認,致使大批的古代留下的寶貴遺產,堂而皇之的流出國外,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種自己不做調查研究,欺名盜世,自以為是的所謂“專家”還是讓他們儘快轉回自己的小家去好。不能讓他們繼續危害誤導社會了。國家應儘快的成立專門的鑑定機構,透過嚴格的考試把關,讓那些自己有真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提到鑑定部門,再結合儀器補充鑑定,撥亂反正,這才是國家文物界的當務之急。

鬥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裡未見記載。從明清文獻典籍看,最早應用“鬥彩”這個名稱的,是大約成書於十八世紀的《

南窯筆記

》。由於此書作者不詳,有學者認為成書於雍正年間,也有學者認為當在乾隆之後。不過從清宮檔案上看,雍正年間稱成化鬥彩仍沿用“成窯五彩”之名。在明朝的一些書籍中,如《

野獲編

》、《

博物要覽

》、《

敝帚軒剩語

》、《

清秘藏

》、《

長物志

》等,只以“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稱之。而明朝人所說的“五彩”和現代研究者所認定的“五彩”並不完全一致。

對“鬥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後遂有

釉下彩

釉上彩

鬥妍鬥美之態勢,故稱“鬥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認為“鬥彩”應為“豆彩”,因為綠色如

豆青

。有人認為“鬥彩”應為“逗彩”因為釉下與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認為“鬥”是江西土話,是“湊合”的意思,應寫作“兜”。《南窯筆記》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與表述。他說道:“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

坯胎

,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他的分類邏輯實際是依據兩大要素。一是從色料構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將五彩與鬥彩、填彩區分開。二是從技術方法角度,以是否“雙鉤”法將鬥彩與填彩區分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