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公式和演算法

愛情的公式和演算法

兩年前,我寫了一篇《婚姻的經濟學原理》,投稿某雜誌,編輯問我:“你認為愛是什麼?婚姻是什麼?”我思索良久,想給出個完美的答案,卻發現,我其實根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哲學思辨論題。

前幾天,正好有閒暇,便翻看一些經典電影,比如《無問西東》、《了不起的蓋茨比》,突然有了一種有所悟、又捕捉不到思維軌跡的感覺,我們常把這種感覺稱為靈感。所以想起寫點什麼,來表達自己一點淺薄之見。

很多人看過《了不起的蓋茨比》後,都感嘆說:“蓋茨比真是個痴情的人,可惜情到深處人孤獨,被黛西利用致死”。從表面上看的確如此,為了黛西努力奮鬥直至躋身上流社會,為了黛西買了一座城堡隔岸相對只為引佳人前來……有些人甚至因此產生了共鳴,想起自己曾經無畏付出卻被傷害的過往,就像莫言老先生說的那句:“每個人都有一場愛戀,用心、用情、用力,感動也感傷。我把最炙熱的心情藏在哪裡。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所以你以為那就是愛的最初模樣。

那麼,誰又想過,愛到底是什麼?真的有你想象的那麼單純嗎?

我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作品的作者是研究過這個問題的。雖然對這部電影有很多種解讀,比如用社會階層固化理論來解讀蓋茨比的悲劇,用人心惟危論來解讀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關係等等,但我今天想單單從“愛”這個角度來解讀。

蓋茨比為什麼會愛上黛西?注意,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淺層面的喜歡、好感,而是更深層面的“愛”。喜歡、好感這種東西,純屬於感覺層面的,甚至就是一種意識流,感覺過去了,就不存在了。所以“愛”能持續的時間更長,就絕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是融合心理需求、物質需求、生理需求等一系列不同層面的需求最終激發出來的宿命感。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結婚前愛得死去活來的兩個人,結婚後不久就開始厭倦彼此,有人用審美疲勞來解釋這種現象,這種因素大致是存在的,但最重要的不是審美疲勞,而是需求匹配錯位。這個理論我已經在《婚姻的經濟學原理》闡述過,所以不想累述。

蓋茨比在與黛西失聯五年後仍念念不忘,斥巨資買城堡辦舞會,這顯然不是停留在好感、喜歡層面的感情。不可否認,對愛的嚮往讓他在殘酷的戰場上存活下來,讓他在無情的商戰中堅持下來,並逐步走向人生的輝煌。但“愛”本身卻沒有那麼單純。

蓋茨比身處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和那個年代多數出身底層的年輕人一樣,懷揣著“美國夢”,只是他的“美國夢”很具體,分別是“愛情夢”、“財富夢”、“貴族夢”。在遇見黛西之前他交往過很多女人,但都沒愛上她們,直到遇到將他的“愛情夢”“財富夢”、“貴族夢”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黛西。黛西出身貴族,擁有著迷人的外表和令人痴迷的聲音,蓋茨比說:“黛西的聲音裡充滿了金錢的慾望。”和黛西在一起後,他第一次闖入了貴族的世界,那裡有寬敞明亮的房子、美麗的花園、午後慵懶的陽光、紙醉金迷的舞會,這一切都是蓋茨比以前從未感知過的,他沉迷其中。在他看來,和黛西在一起可以滿足他對生活的一切向往,黛西就是他整個“美國夢”的具象。很顯然,夢做了一半,便醒了,黛西選擇了門當戶對。

這種美夢即將成真又失去的痛苦,大概很多人都有感觸。從這一刻起,蓋茨比的“美國夢”變成了奪回失去的一切。他愛的已經不是黛西本身,而是黛西身後的一系列標誌性的符號,比如金錢、地位、身份認同……所以當他實現“財富夢”後,便開始回來找尋“愛情夢”和“貴族夢”,他不願和黛西私奔,而是逼迫她離婚,而後正大光明的和她的貴族家庭聯姻。作者在此其實在隱喻當時的美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融入舊式貴族、得到貴族階層認可的那種卑微又急迫的心態。這種心態在蓋茨比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你能就此否認他不愛黛西嗎?不,他不僅愛黛西,而且愛得慘烈。“愛”絕對不是一個無關需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它一定是具象的,只是很多人無法察覺自己內心的需求所在,直到那個滿足了他大部分需求的人出現,他便以為自己毫無緣由地愛上了對方。這世上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只是有些人的需求很清澈,有些人的需求很渾濁,但都逃不脫滿足馬斯洛的五類需求的慾望。

最後,雖然我把“愛”解析得這麼庸俗不堪,但我卻不認為這種基於需求互補上的“愛”是不道德、不純潔、不可愛、不崇高的,作為凡夫俗子,無法修煉成“本自足具”,那麼至少在這個人世間找一個能滿足自我缺失部分的人,大概也和佛法所提倡的圓滿狀態差不離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