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彝家百年蓋頂

“蓋頭”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齊代婦女對頭部的避風禦寒,於唐演變成用以遮羞的披肩帷帽,當薄紗“透額羅”罩在其上時,它們變成了整體裝飾物。後晉以來,這種裝飾在民間流行不廢,“紅蓋頭”在許多民族的婚俗中,演繹成新娘不可或缺的喜慶裝飾,“掀起你的蓋頭來”成為了新婚代名詞。

“蓋頭”在水城縣平寨鄉的彝族婚俗中,被冠以“蓋帽、蓋頂(雨帽)”之稱,這與其他民族謂之“蓋頭”的稱呼略有差異;它們的使用功能儘管相同,然其形狀、色彩卻存在天淵之別。

六盤水彝家百年蓋頂

該鄉普聯村六組德座張紹德儲存的彝族“蓋頂”,其年月較長。“蓋頂”由張紹德的老祖張二勃傳給他爺爺張發貴,下傳時每代皆由長房保管。文革中,張紹德的大伯父去世後,“蓋頂”交由其三叔張三福保管;“破四舊”時,張三福迫於形勢,把“蓋頂”轉給張紹德之父張小石保管,從此,這個“蓋頂”就落腳在張紹德家,並一直儲存到現在。

該“蓋頂”形似當前小孩披風,底部圓幅長104CM,寬90CM,高60CM,分“蓋面”和“內襯”兩層,由四個部分組成。“蓋面”主體部分為藏青色“洋布”,四周鑲寸許寬月白色布邊;“蓋頂”後有兩條寸許寬,兩尺左右長的月白色布帶;“蓋頂”正中為藏青色的獅頭面罩,其上有充滿民間藝術色彩的獅面形態和鏤空眼孔;“內襯”為全月白色布。據張紹德介紹,老祖張發貴生於清朝光緒八年,按此推算,這個“蓋頂”至少有一百餘年的歷史。

六盤水彝家百年蓋頂

之所以看重這個“蓋頂”,源於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從布料來說,主塊洋布和鑲邊土布結合,見證了此地彝族在清末與外界的工商貿易交往歷史,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佐證物件。

二是:張紹德生於1951年,據他說,改革開放前,附近幾道山樑的彝族同胞,每逢有人家接親嫁女時,都會提斤把酒來他家借這個“獅頭”去用;按民間說法,接親上馬時,如前面有人昏倒,就說明主家運氣不好,下馬時也一樣。而當前,平寨彝族的很多風俗習慣都在逐步漢化,故而,這種“百年經典”似的物件已極為罕見。

六盤水彝家百年蓋頂

三是:這個“蓋頂”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讓後人恢復對以往生活的記憶;睹物思人、思事,掀起這個“蓋頂”,其實就是掀起一段文化和歷史,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摘自《中國涼都》吳學良)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