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俞敏洪說,“一個人真正的懶不是外表的懶,而是內心的懶。”並引用管理學中的一種說法,即:最懶惰的企業家,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是真正的懶惰。

這種對“懶”的定義,可謂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也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顛覆。

我想,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企業家,也同樣適用於每一個人。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對於企業家來說,由於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家的前瞻和規劃,需要他們戰略上的思考和預判,所以他們必須要勤於戰略上的謀劃。

對於普通人來說,每個人都期望活得健康快樂,富裕幸福,因此,芸芸眾生,每天都勤於辛勞,為生計奔忙。

但是,為什麼許多人的身體在勤奮地忙碌著,靈魂卻在失落地抱怨著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人類動機的角度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人的需求又是有不同層次的,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滿足的基礎上,就會產生更高一級的精神層次的需求,如歸屬與愛、尊重與自我實現等。

由於“自我實現”是一個人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不斷完善自我,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一切事情,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一種需要。

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夠達成這種滿足,他們也就成為各領域的翹楚。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難怪普羅大眾越拼命,越空虛,越勤奮,越焦慮,他們鬱郁不得志於“自我實現”的缺失啊。

難道人們果真就無法“自我實現”了嗎?

托爾斯泰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快遞小哥雷海為,在送快遞和外賣的間隙中,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精神和意志,與詩人和韻,同詩詞對話

最終,他成為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中一顆閃亮的星,他的人生也因這份堅持而有了新的價值,他的生活也因這份執著而更加充實。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北大保安張俊成,以“要幹就幹到最好”的信念,從17歲走出大山開始,一路逆襲。

先是從500名考核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北大;接著,由新兵到班長,並帶領所屬西門崗,獲評北京市“十佳保安示範崗”。

後來,因為一次與老外溝通不暢的遭遇,而死磕英語,並用半年的工餘時間,考入北大法學系,成為北大第一保安;最終,他回饋家鄉,成為一名職校校長。

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先後有500多名保安考上大學,12名隊員讀到了研究生,使一大批普通人受到鼓舞,走上求知與奮進之路。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張俊成對信念的堅持,不僅使自己,也使一批人活出了人生的新高度。

這又讓我想到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她說:人有信仰才有價值。

是啊,如果一個人內心缺乏信仰,他要麼期待天降神力,助自己鹹魚翻身;要麼甘願躺平,得過且過;要麼一邊忙碌,一邊抱怨;要麼白天發誓,夜晚懊悔。終有一天會發現,光陰不再。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而內心有信仰的人,好比夜行人能看到天空中的北斗星,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

這種規劃是建立在對現實社會的清醒認知基礎上的,是對生命成長和人生價值的思考與決斷。

內心有信仰的人,儘管行路中有荊棘藤蔓,有風雨雷電,有沙塵石流。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靈魂不孤單

然而,他們目標堅定,方向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怎麼做,怎樣會做得更好,風雨雷電於他們只是一種洗禮。

有信念的人,內心不懶惰,有信念的人靈魂不孤單。讓信念於心底紮根,為人生賦能。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