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定勢效應”?

向上,向上,飛向那狂喜的、熾熱的藍色長空,以優雅之姿踏風而行,那是雲雀和老鷹沒有到過的地方。從未有人涉足的神聖太空,帶著沉靜的、懸著的心,伸出手去。觸控上帝的臉龐。——約翰·馬吉

當我們翻開《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一書時,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並不是一本教我們如何製造火箭的書,而是一本可能改變我們思維方式的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我們所熟悉的思維模式。

如果我的目標是登陸火星,那火箭進入太空後,如何登陸火星便成為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

如何理解“定勢效應”?

在尋找如何確保火箭順利著陸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但作者發現這些都不是應該問的正確問題。

我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問題,而不是正確答案。

每當我們熟悉一個難題,以為自己擁有正確答案時,就不再看到其他選項,這種傾向被稱為“定勢效應”。

在學生時代,我們喜歡那些已經預設好的條件,這樣將條件套入公式中,很快就能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工作了,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問題並沒有完成成型,也沒有唯一的答案。

如何理解“定勢效應”?

我們必須親自去發現、定義和重新定義它們。當我們以熟悉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往往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

“當你看到一步好棋時,不要輕舉妄動,而是去尋找更好的一步棋。”

在這種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已有的問題進行質疑。就像在火星登陸上,順利著陸的問題不是在著陸器上,而是火星的重力上。

這樣問題就從如何設計一款更好的著陸器,轉移到如何克服火星上的重力,讓探測器著陸。

透過重構問題,NASA選擇了使用兩臺探測器同時登陸火星。在選擇的過程中,帶出了“戰略”和“戰術”這兩個概念。

戰略是實現某個目標的計劃;相比之下,戰術是為實施戰略而採取的行動。

當我們確定探測器需要在火星上順利著陸作為戰略目標,剩下如何順利著陸便是戰術問題。

已有的定勢容易讓思想走入死衚衕,如果我們試著不去想“做什麼”,而是“為什麼”,便可以從更廣泛的角度構建問題,不糾結於自己最喜歡的解決方案。

如何理解“定勢效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