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建盞不僅是一種自然窯變的產物,其技術工藝也相當之高。

- 01 -

從設計角度而言,建盞不僅造型上的比例接近黃金比例,還有非常人性化的實用內涵。

建盞中有一種器型叫做束口盞。

束口盞這種器型是建窯的獨創,束口就是指建盞口沿以下大概1釐米處的部位,有一道凹槽,凹槽不深,但可以明顯看出,這是束口盞的顯著特徵。

束口盞上的凹槽,其作用相當於注水線。

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經過科學家考古研究證明,在燒製建盞時溫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燒製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較薄,那麼該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溫中變形失圓,發生變形的口沿有可能傾斜粘上盛放瓷器的匣缽,然後燒結在一塊。這樣燒製一爐出來可能很多都是殘品,古人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拉坯的時候,在建盞的口沿部分加上一圈較厚的箍,來達到降低燒製變形的機率,增強口沿的效果。

像這樣的處理方法在唐代時期就有,唐代時期有“唇口壁底”的碗盞,到了宋朝時期,這樣的處理方法在足底處有稍微變化,在建窯的一些白釉或青白釉盞殘片中我們可以見得。

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這樣處理的盞在拉坯之後會造成口沿外壁的突出,還要經過修坯,修好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上釉,然後燒製。這樣一來花在製坯上的時間精力就較多。而有束口線的建盞在拉坯時,可以用手指將凹槽拉出,從而減少繁瑣的修坯環節,提高建盞的生產效率。

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提升了產品質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用手指拉出的凹槽為曲面環形狀,這樣的形狀使建盞口沿處的拉坯結構有一定的預應力,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口沿不容易發生變形。

如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多雲:“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復周正。”可見束口的解決辦法為建盞帶來的生產上的不少幫助。

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 02 -

蔡襄在自己所著的《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這裡描寫的操作方式顯然不能將茶湯注滿到口沿的位置,如果茶湯注入過多,那麼在環回擊拂,攪拌茶湯的時候必然會將茶湯濺出盞外。所以蔡襄在文中也說道:“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對比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敘述的點茶法,注茶有七注,茶湯要不斷增加,隨著煮湯次數不斷增加,茶筅擊拂茶湯要逐漸放慢,點茶者要不斷觀察茶湯的變化,包括每次注入的茶湯量,每次注入間隔多長時間。而束口盞上的那道凹槽作為注水線,提示點茶者的是最後,也就是第七次限定的量。

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 03 -

建盞釉面非常光滑,斥水強,在鬥茶時,收到不斷擊拂的茶湯,因盞壁釉面光滑,容易衝到盞外,束口處的凹槽在茶湯旋轉流動的高點改變了茶湯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湯外濺,並且降低迴流的速度。

因此,這道束口線也有止溢的功能。

一條束口線就能一舉奪得,具有多種功能。

夫物盞集:束口盞器型的建盞為什麼有條“注水線”?

物有情,溫暖無聲;玩盞興趣為先,不忘初心!

此文章為夫物盞集【dsjz777】整理釋出,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私信交流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