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德安裡建築群航拍圖(攝影:張聲金)

德安裡,位於普寧故城洪陽鎮南村

,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家族集居寨,佔地面積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時任潮州總兵的方耀偕同其兄弟在家鄉洪陽(縣城)營造德安里老寨,聘請能工巧匠參與德安裡的規劃設計,光緒十六年(1890年)德安裡全面建成。德安里老寨的建築格局俗稱“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寨的建築格局是潮汕傳統的民居“駟馬拖車”,建有官廳、祠堂、佛堂、書齋、餐廳、庫房、閣樓、寨前廣場、後花園等,外修“護寨河”,房屋總數773間,是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德安里老寨和中寨(來源:德安裡)

德安裡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村落。

整個建築組群由三部分有機聯絡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建築組群,一組“百鳥朝凰”、兩組“駟馬拖車”,每組裡面又有很多座獨立的造型結構,各具特色而又有機聯絡在一起的建築物。其規模之浩大,國內罕見。《潮州府志》載,潮人“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崇配食,重祀田”。因此,德安里老、中、新三寨都以大宗祠為中心,其他各種建築須按次序環繞大宗祠而建,形成一個內為府第、外有溝渠寨牆環繞的潮汕圍寨。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德安裡新寨(來源:德安裡)

德安裡雖歷滄桑鉅變,但整體建築儲存較完整,

其規模之大,建築式樣之齊全,堪稱潮汕建築藝術的奇葩。

它憑藉罕見的建築佈局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被編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教科書中。現已建成德安裡博物館、德安里美術館、德安裡古玩城等文化產業單位,還開闢了“古玩墟”(每逢週六為墟日)。更被評為國家級AAA旅遊景區、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首批古村落、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社科普及示範基地。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德安裡景區大門(來源:德安裡)

德安裡擁有厚重的文化歷史內涵。

方耀是潮州的先賢,著名漢學家饒宗頤1949年編纂的《潮州先賢像傳》專門為他立傳。德安裡的建寨歷史雖然只有140年,人口也不算多,卻人才濟濟,清咸豐、同治年間跟隨方耀征戰粵閩的洪陽方氏族人中,有16人因軍功被朝廷封為守備(正五品)以上官職。

德安裡寨內發現的珍貴文物有普寧縣抗戰殉難軍民紀念碑記、民國時期的《國民公約》壁畫。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普寧縣抗戰殉難軍民紀念碑記(來源:德安裡)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德安裡中寨祠堂民國時期壁畫(來源:德安裡)

洪陽城德安裡的村民,

至今仍保留著除夕夜吃“粿湯”的獨特習俗。

這一習俗的由來,要追溯至方耀的祖母(後人稱“鄭太君”)。方耀一族原居洪陽鎮城內西村,方耀兄弟有六人,家裡常常窮得揭不開鍋。除夕夜,好心的鄰居送來幾個“粿”(潮汕人逢年過節祭拜時必備的由米粉或番薯粉做皮的包餡食品)。鄭太君面對膝下孫兒飢餓的眼睛,頗為難——鄰居送來的幾個粿,如何平均分給六個飢腸轆轆的孫子呢?即使每人分得一個粿,還是吃不飽的。怎麼辦呢?稍一思索,鄭太君有了主意,削了半鍋蘿蔔絲,再將幾個粿打碎了,熬成一鍋熱氣騰騰的粿湯。除夕夜,方耀全家就以這一鍋粿湯作為年夜飯。後來方家家境逐步殷實,斥巨資營建德安裡。方氏族人約定俗成地在每年除夕夜團年飯之前先吃一碗粿湯,以紀念賢惠的鄭太君和家族艱辛的發跡史。

編輯:漫玲

「尋勝揭陽」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普寧德安裡

【來源:揭陽日報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