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物品的關係,就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你和物品的關係,就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一個觀察

昨天我們提出“職場清零”的概念。其中有一條是建議大家把看過的書丟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所以,今天我們就著這個話題再多講一次。

不知你意識到沒有:我們和物品的關係,往往是我們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

你總是等到要來客人,才會使用高階餐具?這也許是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覺得自己配不上它的“高階”。你總是習慣買好多衛生紙囤在家裡?也許根本是因為你對未來充滿了不安。

你發現沒有,我們買什麼,用什麼,丟棄什麼,其實都取決於你對待自己和資源的心智模式。這些買回來的物品,本質上就是你時間空間的容器。

在你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今天我們要講一個透過整理東西來觀察自己心智模式的技術,這個技術把收拾東西提高到“動禪”的高度。這個話題叫做“斷舍離”。

一個概念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斷舍離 ”。它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其同名著作長期佔據日本、臺灣各大暢銷書榜第一名,累計銷量突破80萬冊。《斷舍離》引入到中國之後,也引發了廣泛傳播,併成為“2014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

“斷舍離”是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簡單來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少買(斷);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多扔(舍);

離: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執迷於物慾(離)。

其中,“斷”是入口,“舍”是出口,“離”是最終達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狀態。

通常人們會把“斷舍離”理解為一套關於家庭物品的整理術。但是,我們要提高一個維度——它是一種日常的修煉:如何透過收拾東西,觀察和修煉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斷舍離和普通的打掃、收拾不同,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你要從當下是否有用的角度,決定一個物品的去留。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透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形象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

“雙11”結束,你是不是發現自己買了好多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你也許是沒法拒絕自己或者別人誘惑的人。

你是不是發現雖然衣櫃堆滿了衣服,卻總也找不到一件能穿的?——你也許是一個過於念舊不願意更新的人。

有沒有覺得家裡到處堆滿了物件太擁擠,但是又覺得每個都沒法扔掉?——你也許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透過整理改變自己的過程有3步:

不斷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發現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

透過審視,你關注的重心從物品轉換為自我。你在對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認識、發現和肯定自我。

把物品替換為你自己“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把真實的自我固化到生活裡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會有所改變。

透過向外整理,引發內在改變。

《斷舍離》書中提到一位三十多歲叫做洋子的單身女性。她原本就擅長整理,聽了斷舍離的講座後更加幹勁十足,扔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包含不少社科類圖書。但是一箱言情小說,卻始終沒辦法扔掉,書裡寫的都是沒有結果的戀愛。此時,她突然發現,這些書就是自己過去戀愛經歷的寫照。她總是和那些絕對不會有結果的人談戀愛。

在她的潛意識中,似乎棲息著一個拒絕婚姻的自己。於是,她當機立斷,將這一箱子書斷舍離掉,自己也慢慢試著不再排斥婚姻。

一個策略

我們今天試著用東西來理清一下自己: 人們捨不得扔東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執著過去,逃避現實,擔憂未來。

1。 執著過去的人

典型的“所有權依戀症”患者。小學課本、10年前的車票、第一次拔的智齒,在他們眼裡都充滿了回憶,小心翼翼地保留著。

2。 逃避現實的人

逃避現實的人,沒心思整理房間。他們看起來忙忙碌碌,事實上他們不是因為忙到無力整理,而是因為他們往往關注的事情太多,每個都放不下,所以必須很低效率的忙。他們不是因為忙到無力整理,而是因為無力整理而忙。

另一種可能性,是他們不願意面對生活的真實狀況,所以乾脆就不面對,讓它們堆在那裡。越是這樣,東西堆積越多,你越沮喪,越是不願意面對。

如果說拖延症是你不願意面對任務而拖到最後一刻崩潰,那麼雜亂的房間,是不是一種空間上的拖延症呢?——你不願意面對現實,最後雜物把你一點點擠死了。

有位女士,丈夫過世十年仍無法走出悲傷,家中也像她的壞情緒一樣,堆滿了各類雜物。當她以斷舍離為契機,開始整理廚房的時候,忽然發現水池的角落裡居然還留著丈夫的假牙,不由得哈哈大笑。在扔掉包括亡夫的假牙在內的舊物之後,她終於接受丈夫過世這一痛苦事實,走出了悲傷的陰影。

3。 擔憂未來的人

他們常用的思維模式是“這些東西遲早要用到”。於是家裡囤滿了衛生紙、面巾紙、食鹽、保鮮膜……家裡的老人經常會把好東西留壞,就是因為他們擔憂未來。

透過觀察你身邊佔用時間、空間、注意力最大的10個物件,你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後逐一判斷這些物件落在哪個領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