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董克平曾在《口頭饞》中說到:“喜愛美食,是生活的一個樂事。佳餚不僅可以品味飽腹,還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時,瞭解沉澱在美食中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由此可見美食的功能何其之廣;也有人說:“吃食是一種幸福,品味是一種情趣。”,所以吃也要吃出一番風情來,因為美食並非只是填腹的工具,更是代表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心情。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中國古代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且對美食的品質追求也很高,正如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能夠體現這一點的一是中國的菜系之分,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以及福建菜八大菜系;二是風味多樣,具體表現為“南米北面”,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四大風味就指的是魯,川,淮,粵;三是中國人對於食用美食的季節也有著細緻入微的講究,據自然韻律的變化而變化。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古諺語有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季氣候由寒變暖,此季節芽類蔬菜肥碩鮮嫩,不僅促進升發,順應時令,而且芽還具有清熱的功效,有利於肝氣疏通,健脾和胃,由此來緩解春季氣候乾燥導致的燥熱;夏季氣候炎熱,瓜類可以清熱化溼,幫助排除毒素,又清淡可口,適合夏季降溫防暑並且瓜類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能有效補充夏日流失的大量水分,幫助人們度過溼熱難耐的日子;秋季陽氣收斂,果類富含維生素且不飽含脂肪酸等營養物質,對健康大有裨益;冬季天氣寒冷,根類普遍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還可以用來替代部分主食,給人體提供較多的熱量,抵禦冬寒。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美食不僅僅是果腹的必須品,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扁食。”,因為吃餃子為兩歲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以及餃子形狀如同元寶,有招財進寶的意義,所以春節吃餃子也是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元宵節吃湯圓,而湯圓代表的是閤家幸福,團團圓圓;端午節吃粽子,因“粽”和“中”音相近,所以取“功名得中”之意,又因“粽”和“宗”音相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中秋節吃月餅,是因為月餅代表團圓, 以及出門在外的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重陽節吃重陽糕,它的第一個寓意是步步高昇、百事俱高,第二個寓意是迎福避邪,正如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載:“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額頭,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第三個寓意是敬老之舉,正如江南流行的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由此可見美食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可見一斑。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一些著名美食的來源也是別具一格的。據說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治好了病,農民感激他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於是被做飯的人聽到了,以為是蘇東坡教他煮肉的方法“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將草和肉放在一起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再如叫花雞,相傳是一個叫花子沿途討飯到常熟縣,偶然得到一隻雞,想殺之烹煮,可又無佐料,只能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雞放入火中烤,等熟後剝去泥殼,雞毛也隨之脫落,露出了雞肉,於是叫花雞由此而生;再談臭豆腐,清人王致和進京趕考失利後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里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正夏,他怕放壞,便將豆腐切成小塊,配上佐料,放入缸中醃製,過後他把這事給忘了,到秋天才想起,開啟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嚐了嚐,別具風味,將其送給鄰居,鄰居嘗後無不稱奇,之後臭豆腐名揚天下;除此之外,羊肉泡饃,皮蛋,涼皮,肉夾饃,關中面等美食也有著神奇的傳說。可見,美食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美食在詩界也有著廣泛的記載。蘇軾的詩詞書稿記錄的美食佳文數不勝數,如《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等都對美食有著細緻入微的描寫“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他還特別寫了《老饕賦》來表達自己對美食的 愛——“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人生幾度沉浮,他卻豁然待之“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又如李漁的《飲饌部》,他寫“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來表達自己的飲食觀,他的養生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再如陶淵明的“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以及近代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和周樹人的《知堂談吃》,他們寫的是美食,品的是人生。

品食物,談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負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