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引言

古希臘城邦是古代國家起源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在古希臘城邦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宗教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臘早期,對遠祖的祭祀活動總是以家庭為主要單位。在這種祭祀傳統下,以家庭為中心的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但隨著小共同體組織的不斷壯大,以城邦為中心的城邦宗教開始慢慢佔據希臘宗教的主導地位。

正是在這種由“家”及“城”的宗教發展趨勢下,古希臘城邦的輪廓逐漸清晰,古希臘公民的共同體意識也逐漸確立起來。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一、從史前到克里特時期:小雕像祭拜到大規模祭祀的飛躍。

古希臘宗教的發展歷經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如果要對邁錫尼時代末期對城邦產生巨大作用的希臘宗教進行追蹤溯源,那麼還需要追溯到史前時期。在新石器時代,古希臘人就開始興建專門埋葬死者的房屋,而在那些埋葬死者的房屋裡,已經出現了一些十分明顯帶有宗教色彩的設施,比如房間長凳上擺放的公牛角、牆壁上的壁畫與浮雕等等。

在那些壁畫和浮雕上,女性與公牛的元素極為常見,這讓人不禁將其與小亞細亞的母系氏族社會時廣為流傳的公牛傳說相聯絡起來。

在馬其頓地區曾經發掘出一座距今約8000年的廟宇遺蹟,該廟宇位於整個定居點的中心地區,遺蹟裡還發掘出一些造型奇特的器皿和五尊小雕像,還有各式各樣的祭品、祭壇等祭祀設施。無獨有偶,色薩列地區也曾出土過類似時期的祭祀遺址。

從這種種跡象中不難看出,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古希臘各地就已經廣泛存在祭祀活動,人們也開始興建了祭祀場所。

這標誌著在史前社會的希臘,宗教已經開始有了大致的雛形,而後世的希臘宗教正是在對史前宗教的繼承與發展上慢慢成熟起來。

這不僅僅是希臘宗教的源頭,亦是希臘文明的源頭。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與史前時期宗教遺蹟開採出來的大量象徵宗教崇拜的小雕像不同,克里特時期的祭祀遺蹟更顯得是提供給一群人進行祭祀的場所。這標誌著希臘宗教中的大規模祭祀開始登上舞臺。

在伯羅奔尼撒的萊爾納地區發掘出來的祭祀遺蹟,不僅裝飾華麗,規模也異常宏大。在整個遺蹟呈長方形,位於中央的是一個呈雙斧型的祭壇,根據祭壇遺留下的灰層判斷,這曾是一個長期供人們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而萊爾納地區的祭祀場所在這個時期並不少見。埃維亞島上也發現過一棟疑似祭祀場所的大型建築,不僅有前院,還有起居室和寬敞的房間,祭壇裡有動物骨頭、陶器等許多祭祀用品。

如此宏大的建築以及祭壇中如此多的動物骨頭與祭祀酒杯,無不向世人宣告著這一時期祭祀活動規模之大與頻繁。

在克里特時期,不僅出現了大量的大規模祭祀的場所,祭祀似乎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伴隨著宗教對於文明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於神的信仰也開始被記錄下來。

在人們對克諾索斯王宮進行發掘後,發現了一批與宗教密切相關的泥板,泥板上記載著雅典娜、恩雅里奧斯神、潘神、波塞冬神、宙斯等等神靈。古希臘人不再僅僅是在居住點附近埋葬、祭祀死者了,他們開始為神靈脩建宮殿、聖所,定期向這些宮殿聖所裡供奉的神靈奉獻祭品逐漸成為古希臘宗教裡必不可少的宗教活動。

而這些希臘文明早期出現的神祇,在漫長的演變中大多被繼續保留了下來,成為了希臘城邦時代那些被人們虔誠供奉的守護神。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二、祭祀中心的逐漸轉移,希臘城邦終於在邁錫尼時代初步形成

公元前十六世紀初,希臘青銅時代晚期,一些原始的奴隸制國家在希臘地區逐步形成。

後人以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城為這一時期的諸多奴隸制國家命名為“邁錫尼文明”,被人譽為是“古典希臘文明的前奏”。邁錫尼文明時期的古希臘人,在繼承了史前文明和青銅時代早期文明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不僅在政治模式、人口血緣上留下了獨特的邁錫尼印記,古希臘的宗教也在這一時期有了巨大轉變。

而正是邁錫尼時代的宗教轉變,為當時的希臘城邦的出現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宗教祭祀的場所日益大型化,數量也在不斷增多。此時的古希臘宗教越來越像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而不再僅僅是拘泥於小眾的家庭使命。

宗教的崇拜中心逐漸從形成伊始的家庭過渡到了社會,在社會的號召之下,宗教祭祀的規模越來越大,參與祭祀、信奉宗教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一切給城邦的最終出現埋下了伏筆。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柏拉圖曾在他的著作《法律篇》中提到理想城邦的模樣,在他的描述中,一個理想的希臘城邦應該擁有村莊、衛城、神廟、市場等,而神廟中需要有祭祀,還需要承擔定期組織城邦居民進行祭祀的任務。

古希臘的宗教逐漸以神廟為依託,不斷凝聚著古希臘人內心的信仰,就在這種信仰的基礎上,古希臘人最終演化出了城邦共同體意識。

“希臘宗教就根本來說,是城邦宗教。”克里斯提安·蘇爾維諾-英伍德。

人口的增加帶來居民點的不斷擴大,而居民點的擴大意味著需要更大的宗教場所與此同時,社會組織也在不斷地擴大。在這般良性迴圈之下,祭祀的主體慢慢由家庭變成社會,

在宗教的推動下,古希臘城邦終於在邁錫尼時代末期登上了歐洲歷史的舞臺。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三、宗教與公民共同體,荷馬時代城邦伴隨信仰的興起

奧林匹斯諸神在希臘世界的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荷馬史詩》與《神譜》的流行有著密切的聯絡

。奧林匹斯諸神的傳說在希臘文化的世界裡流傳開來,更加促進了古希臘的宗教的成熟化。而從另一個方面,正是諸神傳說讓神廟在希臘城邦裡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正是這種為神而建的神廟大面積出現後,也就意味著城邦這種新型社會組織形態的興起。

從最開始的史前文明的希臘社會依託著家庭進行宗教祭祀,再到數個家庭聯合起來的“胞族”,以及後來的部落與城邦。

古希臘人的宗教意識不斷不斷擴大化,宗教的作用也從最開始維持家庭的團結,慢慢演變成了維持部落、城邦的團結。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古希臘的城邦公民們隨著宗教共同意識的不斷擴大,逐漸連線成了以城邦為中心的大的共同體,而有效維持著這種共同體的正是希臘宗教。

在這種共同的信仰習慣下,古希臘人便有了聚集起來的需要。他們一次次在同一個神聖的地方集結起來,喝酒、共餐、舉行祭祀活動。在雅典這種城邦內的共同體意識也促進了公民大會與希臘式民主的形成。每一個古希臘城邦內都有著許多不同的部落,但是正是共同的信仰存在,他們不僅得以和睦相處,還獲得了驚人的團結。

而不同的城邦之間又在共同的奧林匹斯神的影響下相互團結著,而具體信仰的不同又井然有序地勾勒出不同城邦的輪廓,就是在這樣特殊的宗教格局下,形成了古希臘社會的模樣。

從小到大,由家及城:古希臘宗教祭祀是如何“催化”城邦誕生的?

“與聖所相關的神話傳說能夠幫助城邦與它早期的歷史聯絡起來,這有助於確定城邦的邊界,還能夠凝聚城邦共同體意識,發展新的公民共同體。”弗朗索瓦·德·波里尼亞克。

古希臘的宗教是世俗化的,經歷了由小到大的格局演變後,宗教的影響力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家庭,不論階級與不同的生活領域。

小到古希臘人的思想與生活習慣,大到希臘城邦的共同體的形成,無不可以從中窺探到宗教這隻無形的手發揮的巨大作用。

結語

從家庭到城邦,從山洞到神廟,從簡單的祭祀行為到複雜的宗教儀式,從早期的多神崇拜發展到不同城邦的單一神祗的崇拜,

古希臘宗教在城邦的發展背景下不斷擴大化,而城邦在宗教的影響下也不斷向著更為團結與強大的方向發展著。

宗教對於古希臘人來說並不只是一種簡單的信仰,而是一種對城邦具有重大作用的意識形態

。隨著城邦的興起,宗教也並沒有從古希臘人的生活中黯淡下去,而是成為了城邦政治的一個部分,繼續發揮著歷史作用。

參考文獻:

《希臘史》

《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