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更有存在感?

怎樣才能更有存在感?

神秘的事物,經過科學的解釋之後,馬上就去魅了,乾巴巴的索然無味,像一朵花做成了標本——

儘管如此,人們依然願意凡事都要尋找一個理性的解釋。因為理性是確定性的、可把握的,可以轉換成符號化的形式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中,並可以在任意時刻提取出記憶,釋放出符號的意義,從而使我們獲得當時的某些認知和經驗。這是大腦的神奇功能。

時間和空間,也是基於大腦的神奇功能而被創化。當一生二,自體與客體產生,在自體的體驗中,兩個相繼發生的記憶痕跡,形成了線性的時間感受。而邏輯正是基於時間相繼性的連線。空間的感受則是建立在三以上邏輯秩序的連線上。

在我們的感知中,世界是由長、寬、高以及時間所構成的四維時空。

怎樣才能更有存在感?

人類的大腦進化出強大的理性與邏輯思維,是自我在世生存的工具,是為了方便貯存、擺置四維空間中流變的存在。現代以來,人類使用理性與科技,集置地球資源,人類的自我因此徹底走出了上帝的伊甸園,踏上了遠方的遠——存在的去遠性。

我思 並不能證明我存在,我思只能證明我的大腦有思的功能,需要再加上我一體身心的感受、體驗,才是完整的 我存在——知覺現象學稱之為身體主體,它超越了自笛卡爾以來的理性主體。

事物的神秘性,意味著不可知,因此無法被把握,然而,它卻存在感十足——它就是存在本身。當我們體驗著神秘,我們與它融為一體,它就是我們自己的體驗——我體驗著,故我存在著。

如果我們僅活在頭腦的理性與想象的抽象符號裡,而沒有進入四維生活世界的體驗中,由於缺少與真實客體的連線,自我的時間感受和空間感受都將會被虛化或減縮,而自我存在感也將會明滅如幻覺,現實感非常弱。

身體 真實存在於長、寬、高的三維時空中,而思維 是大腦的印跡。思維總是處在滯後的過去式狀態,因為印跡總在發生之後才能呈現。這個印跡,你可以說它虛擬,但不能說它不存在,相對現實中三維空間裡的存在,它是一種抽象了的符號化的真實——一個真實的次元。

在熒屏時代,我們其實是活在二維圖示空間、三維與四維時空相互交織的生活世界裡。

熒屏中以及大腦中的抽象符號,透過在四維時空中釋放,也可以影響我們的身體反應,例如,回憶和影象可以引發食慾;與二維圖示人的網戀,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身體反應,甚至會改變人們在三維空間裡的決策。

但是,大腦與熒屏中的抽象符號,並非完全真實地發生在現實時空中,它依靠大腦的記憶功能和想象力而存在,因此並不具備三維存在的強度,它是一種虛擬的真實,或者說,在真實與虛擬之間——一個真實的次元。

藝術品,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真實的次元。藝術家把現實生活中的感悟,在大腦中形成抽象的運思,然後表現在影像、旋律、畫布或文字上。從解釋學的視域來看,在作品誕生的那一刻起,創作者就已經死了,藝術作品的意義釋放與重新解碼,需要觀者一起參與,即需要觀賞者賦予藝術作品以新的生命。

本質上,觀賞者與作者一起完成了作品,而且,每個觀賞者心中都會解碼出不一樣的作品感受。因此,純粹的藝術欣賞,只存在於此時此地的三維空間中,觀賞者對一個藝術作品連線了感受並使用想象力,進行再解碼,這是一個進行時的體驗過程。如果你非要給作品一個理性的主題,那也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記憶傳遞而使用的固化手段。

理性思維,總是促使我們離開此時此刻的存在感受與體驗,轉向頭腦裡虛擬的記憶符號中。

怎樣才能更有存在感?

當我們使用理性頭腦來計算一切,擺置一切,我們用過去籌劃將來 ,在當下焦慮著將來,並因籌劃中的將來的意義不在此刻而抑鬱或無聊著——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大自然的季節和時間節律已經不再作用於我們,我們使用自己的鐘表時間,過著集置資源的高效率生活,而不是等待事物本身的自然發生。而農業文明時期的我們,生活在自然節律中,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做焦慮,因為我們相信一切該來的會來。現在,我們遠離了自然節律,當下時刻沒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活在理性的目標思維中,活在一萬隻鬧鐘的黎明。

在當下的時空,我們找不到意義,於是,我們的身心無法安住在當下活生生的時空裡,我們活在頭腦的夢境中,活在抽象的理性邏輯與想象畫面裡——那一堆大腦中的計算符號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們假裝在此刻活著,其實我們大腦的顯示屏根本不顯示此刻——我們三心二意,思緒紛紛,想著過去,憂患著未來……然而,過去和未來,都不過是顯示屏上符號化的影像而已,唯有此時此刻,我們才擁有三維空間裡身心一體的存在感——活在大腦的思維與想象中,只不過是活在一個虛擬的真實次元中。

我體驗,故我在。體驗是此時此地身心一體的感知,它真實而具體,必然要在四維時空的世界裡展開。體驗是我們與世界合一的深度關係,而思維卻主要停留在頭腦的內在想象中,而且是抽象的、難以碰觸的符號系統。

我們是三維人,我們的生命註定難以從純粹思維的感知中獲得充分滋養。你必須升維,才能更有存在感。

綠!2020。9。10

怎樣才能更有存在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