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然而並非子虛烏有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這兩個故事看似不可思議,但並非子虛烏有。

女媧補天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然而並非子虛烏有

女媧,鳳姓氏族首領,生活在距今8800年左右,她生活之時,中國人用的是太陽曆,那時的太陽曆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分36天,一年合計360天。只要你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個曆法是有問題的,每年比實際少了五天。

太陽曆本來是伏羲用來測量四時變化的,當時他將石柱立於地上,觀察日影。有一日表影最長,則將此日定為冬至,有一日表影最短,定為夏至。冬至日與夏至日確定之後,夏至到冬至的中分,則定為秋分。冬至到夏至的中分,則定為春風。此為四節,為北南東西四方再加中間為五。最早的太陽曆是五時,一個最長為72天,因這一計算週期太長,他們就採取了一個辦法。按陰陽的原則對應一下,一年就變成了10天干(月),這是最古老的太陽曆,一年是10天干(月)。因是觀察太陽而來,所以叫太陽曆。

女媧補天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然而並非子虛烏有

女媧補天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然而並非子虛烏有

十天干就是出自太陽曆,但這個曆法是有問題的,用的時間越長,誤差便越大。在他們認為是冬天的時候,天已經變得很暖和了,在他們認為還沒到汛期,放心地到渭河邊上打獵的時候,洪水的到來淹死了很多人。更多的人覺得問題出在了天地失序上,女媧決定重修四時(春夏秋冬),重訂四級(東南西北)。他們發現了更巧妙,更不容易錯的方法。那就是在寒暑易節的過程中,觀測月亮,他們發現每一次寒暑易節。月亮會出現十二次,把這十二次的天數加起來,是365天。那個時候還沒有小數的概念,大家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五天單獨列出來,作為年和年之間的過渡,因此管初一到初五的那五天叫過年。因是以觀測月亮得來的歷法,所以叫太陰曆。一年十二個月,另有五天作為過年,從而產生了十二地支。

女媧補天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然而並非子虛烏有

女媧為了測四時,定四極,她在山頂上按照伏羲的升高立了一個表(石柱子),這個表有七尺高,今天為什麼說堂堂七尺男兒,就是按照伏羲的身高來算的,當時伏羲真正身高是1。61米。女媧重新修訂好四節方位後,為了更好分辨,在象徵伏羲的柱子旁邊,又立了四個柱子,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並用五種不同顏色的土,鋪在地上,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五色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