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盤水白族風采

六盤水白族歷史悠久,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他稱較多。據彝文史書記載,先祖篤慕吾到尼洛山定居後,娶了3個妻子,生6個兒子。長房叫“武”和“乍”,即慕雅切和慕雅考;武和乍兩支,往“楚吐町南”發展,即今雲南中部、西部和南部,逐步與當地民族融合,分成了彝族、白族和一些彝語支兄弟民族的先民。武支後裔中,有個叫“作羅舉”,住點蒼山之南(今雲南大理境),彝文史書稱之為“羅舉”,後演化為白族族稱。關於白族族源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迄今尚未定論。

貴州六盤水白族風采

據考古發掘和史志記載表明,約在二千年前,貧人先民已使用金屬器,進入文明社會,農牧漁獵業已有一定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開的五尺道和漢武帝時開的焚道,皆穿過今之雲南、貴州和四川三省交界區域,沿線今雲南昭通、會澤、東川、今貴州威寧、水城一帶,已有焚人散居,這說明是時焚人活動之範圍已擴充套件到今之黔西北邊緣,且與祖國內地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反映了焚人是屬這一帶白族的先民。魏晉南北朝時期,貴州西北部地區的焚人分佈,北起播州即今之遵義地區,西北至彝族君長烏撒部統治區即今之威寧、赫章,西南抵達播勒、於矢部所轄之地即今之安順、關嶺、羅甸、興仁、普安和盤縣等地,可見其人數之多,分佈之廣。

貴州六盤水白族風采

《明實錄·天啟實錄》中載傅宗龍上書言屯軍時說:“夫蜀以屯為者,而黔以守為屯,按安酋土地小半有水外,其盤踞水外為我肘腋之患者,則倬佬、龍仲、蔡諸苗雜種也。平時則輸之粟,有急則助之兵,賊有外藩,我無邊蔽,此黔兵之所以不得不分,而力之所以愈詘也。臣所謂以守為屯者,先發兵據河,奪賊之所恃,而後於諸種順者撫之,逆者剿之,……”在官軍鎮壓下,大部分龍家從貴陽、安順、黔西一帶遷入水西土司腹地。

貴州六盤水白族風采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摘自《中國涼都》)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謝謝惠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