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造的二十四節氣對天氣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很幸運的是,我國於2016年11月30日將申請到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雖然現在已進入科技時代,我們不需要依靠二十四節氣配合溫度和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但它在農業的運用和對天氣的提前預知的功能不應該被淡出,文化更應該源遠流長,口耳相傳。

在此我們可以賞析一下小學課文裡必備的節氣歌,感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古時候面對每年往復迴圈的二十四節氣,對季節更迭靈敏的古人對這一感受顯得尤為深刻。

古人創造的二十四節氣對天氣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不知不覺已是秋分時刻,南方就是在秋分之時開始由燥熱轉向微涼。早晚的天氣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涼意。“秋分”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變成日短夜長。二是天氣已經由熱轉涼。

秋分時日是在公曆9月22-24日交節。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產生而來。剛過完中秋的我們並不陌生,在很多地區都會選擇在農曆8月15大擺宴席對著皎潔的月光拜月娘,然後一家人圍桌而坐一起賞月吃月餅,甚至有些地區還會有放花燈的習俗,將每一盞漂亮的花燈放入河水中隨水流緩緩流動,將內心美好的願望傳達給月娘。此時大街小巷也會還有好多孩提提著紙燈籠上街串門。

古人創造的二十四節氣對天氣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寒露:公曆10月08-09日交節。俗話說: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北方地區都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一些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而南方這邊也秋意漸濃。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金色的九月,天高氣爽,在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古人創造的二十四節氣對天氣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有一首詩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吉祥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拜祖先。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希冀流傳至今,意義非凡。

歷經千百年的傳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逐漸形成了利用節氣通曉每個節氣裡需要的適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些生活方式和習慣變慢慢演變成了屬於二十四節氣特有的風俗。雖然隨著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遷,很多習俗已經被簡約化了,但是也有不少節氣的風俗依舊被勞動人民薪火相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