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開頭釋迦牟尼又是討飯又是洗腳,佛祖他想幹什麼

《金剛經》開頭釋迦牟尼又是討飯又是洗腳,佛祖他想幹什麼

《金剛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之一,反覆誦之一品,即有大悟塞胸,不吐不快。先看此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對於“金剛”二字,南懷瑾先生說:“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此一品中,雖僅講法會因由,尚未觸及佛陀對般若的闡釋,就讓老夫大跌眼鏡。於此因由,足見佛陀金剛之利。阿難陀記述佛陀法會,何以如此詳盡記述其因由?就我所見,實在是這因由裡包藏金剛大義。

其一,吃飽肚子才能工作

按照我們一般的想法,為宣揚佛法,普救眾生,佛陀自當廢寢忘食。然而佛陀的示現並非如此,到了吃飯的時候,佛陀毫不猶豫,“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哪怕當時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也絕不捨生取義。何也?用今天的話說,叫做“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廢寢忘食是一件嚴重傷害身體的事,不得金剛不壞身,何談金剛不壞法?這一點,佛陀跟我們今天領導的要求大相徑庭。我們今天領導的要求,最好是馬兒快快跑,又不要吃草。

《金剛經》開頭釋迦牟尼又是討飯又是洗腳,佛祖他想幹什麼

其二,不能只刮一家地皮

我們今天喜歡吃大戶,佛陀卻不是這樣,他到舍衛城中乞食,並不只在一家吃個肚圓,而是“次第乞已”,一家挨著一家乞討過去。何以然?要知道,舍齋食給佛陀那是多大的功德!將得多大的福報!這種做好事積陰德的機會,佛陀當然不會偏心地只給飯食做得好的那一家,就算他再怎麼喜歡吃那個人家的素食雞素食魚素食海參素食東坡肘子,也決然不能偏心地把供養自己的機會全給了他。所謂遍種善因,廣結善果。

當然,佛陀其實最知道這個所謂的善因與善果之間並無實在的必然聯絡,此因與彼果之間並非真正的因果,真正的因其實是一個人長久地行善積德而造就的行為方式,真正的果則是由其所造就的行為方式所帶來的人生紅利。芸芸眾生,對此固無所知,佛陀又不能說破,怎麼辦?只好家家刮點地皮,雖對赤貧如洗之家亦在所不惜,這叫給每個人以幻想和人生的鬥志。

《金剛經》開頭釋迦牟尼又是討飯又是洗腳,佛祖他想幹什麼

其三,不勞動者不得食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有事弟子負其勞,按照當時佛陀的地位,他其實完全不必親自到城中乞食,那個弟子不能去為佛爺爺跑一趟?何況還有1200人與俱?而舍衛城中的眾生哪個不想拍他的馬屁?只要這位佛爺爺裝模作樣地打個哈欠,我敢保證城裡的善男信女們屁顛屁顛地一路小跑著來送飯,一定不像往茅草屋裡給他親爹送玉米餅子那樣磨磨蹭蹭。但是,他——這位頭上冒金光的佛爺爺還是自己去了。為什麼?佛陀就是想告訴眾生一個不勞動者不得食的簡單道理。

《金剛經》開頭釋迦牟尼又是討飯又是洗腳,佛祖他想幹什麼

其四,臺上的人手腳要乾淨

在中國,最常見的情況是二重道德,法令制度、規則條例都是制定給斗升小民的,至於制定者則不在約束之內,所謂“刑不上大夫”。君不見在上位者坐在臺上口若懸河,在下位者低眉順眼俯首帖耳?然而,忽一日和紳和大人翻身落馬,家裡竟然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富可敵國。哪來的?這還用說嗎?

所以,佛祖登臺之前先洗腳,其實是告訴我們,臺上的人手腳要乾淨,否則哪怕你權傾天下,威名遠播,等著你的也終究是龍頭鍘虎頭鍘,金錢成糞土。至於名聲,流芳千古就別想了,等著您的只有遺臭萬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