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大明王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談到于謙,大部分人會稱讚此人清正廉潔。不僅如此,于謙還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王朝於危機。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發生。司禮監王振,率領大明20萬大軍出征,由於他的錯誤指揮,大軍次次錯失良機。 在土木堡,20萬大軍全軍覆沒。至此,大明王朝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全都毀於一旦,當朝皇帝朱祁鎮也被俘虜。

沒有他,大明王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王振

京城得到訊息之後,亂作一團,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偷偷收拾包袱準備南遷,只等一聲令下。若真是南遷,可能大明會落得跟北宋一樣的下場。之所以沒有南遷,只因為于謙的一句——“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此時于謙任兵部侍郎,他十分清楚,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但眼前的境況並不樂觀,身陷敵營成為人質的皇帝,城中驚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擊、士氣低落的明軍,還有部分只顧著自自己逃跑的官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守住京城,基本上毫無勝算。

但在於謙手裡就不一樣了,他從小就以文天祥為榜樣,還在讀書的時候,就留下了 “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的豪言壯語,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

沒有他,大明王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于謙

在接任兵部尚書之後,由他負責京城的防衛。雖然是一名文官,但他防衛期間,軍令極嚴,首先抽掉各地方後備軍即刻入京,並令軍隊由通州各自攜帶糧食入京,完美地解決了無兵無糧的困境。

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漸漸穩定下來,軍隊的素質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無論是京城的大臣還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經有了對抗強敵的勇氣和決心,他們開始相信,即將到來的這個敵人並非不可戰勝,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並非只是幻想。 這種信心和勇氣來自於站在他們背後的那個人——于謙。

而此次京城防衛戰的成功,正是于謙的幾條軍令起了很大作用。其中幾條如下:

其一,為明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其二,有著破釜沉舟之志: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出城,帶兵鎮守最危險的德勝門。

于謙是對的,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國運也將從此改變。這場戰爭,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

在於謙的帶領下,軍隊士氣高漲,最終北京保衛戰贏得勝利,大破敵軍。拯救了大明王朝的一次危機。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如果此戰失敗,中國歷史將會改寫,因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將無險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難保,大明王朝的國運也將被改變。在這場決定歷史的戰爭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採用了正確的軍事和外交方針,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沒有他,大明王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于謙墓

文末附於謙詩一首: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