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2018-02-07 11:45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吳旭華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這個世界很小,小到彼此一個轉身一盞清茶就可以遇見;這個世界又很大,大到一旦擦肩便無論如何再也尋不著……我停下腳步,靜靜欣賞那方石,周遭的一切忽然消失不見,獨剩下我和它。”

這首題為《遇見》的小詩,出自安徽靈璧人徐計民之手。今年33歲的他於16歲那年來到東陽,“徘徊”在東陽賞石圈邊緣,卻以豐富的收藏和不俗的眼光,以及淡定的性格,被石友們稱為“安靜的美男子”。

“其實我曾經也是活潑熱鬧的性格,是靈璧石洗去了我身上的浮躁,褪去了我內心的虛火,讓我安靜下來。”徐計民笑著說,這就是靈璧石對人的陶冶作用。也只有對靈璧石愛到骨子裡的人,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無聲的“教化”,摒卻浮華見真淳,變得平和而恬淡。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石農後代緣結東陽

徐計民的老家在靈璧縣朝陽鎮,是典型的“石農”。其大伯和叔叔一直以採石為業,至今仍勞作在地層深處,冒著生命危險開採日漸枯竭的靈璧石;他的哥哥於20年前從事此業。

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徐計民自幼以石為伴,以石為玩具,煉就了對靈璧石的甄別能力,對靈璧石家族中的眾多成員瞭如指掌。畢竟,靈璧石產區遍及靈璧縣境內及同一地質年代具有相同地質地貌的周邊地區,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家族”。近些年,隨著靈璧石身價上揚,坊間作偽者甚多,就連“骨灰級”石友也難免看走眼。年輕的徐計民只要對石頭掂量幾下,察形觀色後即可辨別真假。“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任何收藏都需要大量實物過手,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形成正確的辨識力。”徐計民說自己很幸運,在靈璧石構成的日常化生活中,“與生俱來”擁有了這種能力。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17年前,靈璧石並未有今天的境遇,甚至不被賞石界賞識,石農效益低下。為了謀生,徐計民來到東陽打工。臨行前,他到哥哥的採石場去玩,偶然看到了一塊造型像橫放的U形石頭,奇怪的是,其中一側分叉,“石頭由一層黃色皮殼包裹,我越看越像趴伏著的金蟾,就向哥哥討要,算是給自己求個好兆頭。”幾年後,徐計民迴歸石業,他刷去了“金蟾”身上的皮殼,露出了黑亮如漆的石色,石質細膩潤滑,石紋千姿百態。欣喜若狂的他動手給這方奇石雕制了底座,池塘中荷莖高舉,蓮蓬亭亭玉立,放上此石,猶如金蟾趴於荷葉上。近段時間,微信朋友圈裡“佛系養蛙”盛行,有朋友到他位於東陽城區樹德路和南市路交界處的“磬石閣”,相中了此石,欲高價購買,卻被他婉拒。“這是我的幸運石!”他說自己在東陽17年,不僅學會了東陽木雕技藝,而且結交了一大批石友,一起推動了靈璧石觀賞氛圍的形成,實在是太幸運了。他拿出一方形似火腿、皮殼完整的靈璧石,笑著說自己也和東陽太有緣了,“金華火腿數東陽”,連採到的石頭也打上了東陽的烙印。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深耕文化提升價值

石農的生活很艱苦,尤其是靈璧石資源接近枯竭後,石農經常要掘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而可能收穫甚微。巨大的採石成本,有限的推廣渠道,讓石農始終走不出高風險低效益的圈子。徐計民拿出一方不足一尺的靈璧“山子”,頁片似的石頭中夾雜著白色結晶,這種石頭俗稱“滴水蓮花”。“這是前段時間我大伯從幾十米深的土層深處採到的。”徐計民開啟影片,上面清晰顯示深深的土層下是層疊的靈璧石層,“這些石層必須用木棒等支撐起來,由石農冒著塌方危險沿著石層橫向掘進。這方‘滴水蓮花’就採自這裡。”因為非常特殊的地質構造,“滴水蓮花”不僅數量稀少而且體形往往較小,徐計民多留著自己欣賞。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不是所有的靈璧石都符合色奇、聲奇、質奇的“三奇”,以及瘦、透、漏、皺、醜的“五怪”,那些品相普通的靈壁石往往被用作小丘蹬道、河溪步石以及點綴的散石。為了提升這些石頭的價值,徐計民和哥哥揀起古人的“疊山理水”技藝,把它們組合成園林假山,綴於池塘波岸、園林庭院。對於造型奇特的觀賞石和供石,他重在發掘蘊涵其中的文化價值。“靈璧石之奇妙者在於造型奇巧,體態夭矯,肖形狀物,妙趣天成。雖片掌之大,能蘊萬物之象;雖一拳之小,盡藏千巖之秀。”試觀煙雲三山外,都在靈峰一掌中。吟起此詩,徐計民有點懊悔自己學識不高,難以言盡靈璧石之精妙。為此,他拜能者為師,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嘗試以靈璧石為物件進行創作。夜深人靜或者閒時獨處,他就與靈璧石對坐,一甌清茗,一方美石,可以讓他消磨數小時而不發一言。他說:“石不能言最可人。其實,賞石的許多感悟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說了反而無味。”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賞石感悟自然流淌

在一則感悟中,徐計民寫道:“地球上什麼東西年齡最長?石頭。萬物生長離不開石頭,石頭滋生了土壤,培育了萬物,造就了人類!賞石是自然美景的藝術寫照,是高與低、大與小、剛與柔等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組合體。人僅僅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一點點。所以,人要融入自然,敬畏自然!”

情到深處為石痴 靈璧人徐計民視靈璧石為家人

因為靈璧石,徐計民覺得自己很快樂:既有美的享受,又有思的感悟。而且,每一方靈璧石,都蘊藏著無言的故事,等待他去傾聽,“這是一輩子也聽不完、講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直白袒露於我們面前,而是需要我們用心感受。面對同一方靈璧石,每個人感受到的故事都不一樣。”情到深處為石痴,在一篇《午夜,我的家人》文章裡,徐計民把靈璧石視為“女兒”,為每個“女兒”都取了名字。夜深人靜時,他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呼喚它們,卻只能換來“女兒們”無言的微笑。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感覺到幸福無限:“八億年間大自然對你無數次折磨,陽光的暴曬,雨水的沖刷,地殼的運動,拆散了你原本同根同源的親人,你卻沒有一句怨言,依然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人類,寧可犧牲自己,給我們帶來快樂,我有何理由不愛你?”因為這份感悟,他把自己當成了靈璧石的“親人”;更因為賞石感悟,他從靈璧石身上汲取了許多正能量。“我會用一生時間去守候靈璧石,認真傾聽它們的訴說。”他並不希望靈璧石在賞石界“大熱”,“熱得太快的東西,往往難以持久。”他更不希望世人把靈璧石當成“炫富”的手段,而是透過欣賞奇石的厚重和寬廣,參悟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提升自身的品位與素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