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

04:42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合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延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那麼關於端午節,大家瞭解多少呢?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如龍舟節、端陽節、夏節、粽子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族的節日。漢代時,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於是端午節就演變成為現在的五月初五日。就現在的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南北朝後,端午節日被賦予了紀念屈原的人文內涵,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隋唐時期,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但是從性質上來講,原來有特定意義的風俗節日活動,到此大都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唐代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會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強力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在外,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融合了多地,多種民俗、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和細節上的差異,這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習俗活動無不承載著豐富多彩文化內涵。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