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前一段時間,飛春讀傳寫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10年內的12種發明,分別是:

二八大槓、搪瓷缸、收音機、中華牌鉛筆、解放牌卡車、雪花牌冰箱、金雞牌鬧鐘、上海牌提包、紅旗牌轎車、黑白電視機、東方紅拖拉機和綠皮火車。

許多老鐵,留言說了許多文中沒有提及的東西,比如軍用綠書包、暖水瓶等。

這些東西,其實是1960年代的中國流行元素。所以,放到這次第二篇文章來說了。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配圖

不管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10年,還是第二個10年,咱文章選取的時代印記產品,都是中國人發明的、流行於大眾的、能喚起一個時代記憶的元素。

這些發明,可能是借鑑國外,也有自創的成分在其中,也可能是自主研發,巧奪天工的,前無古人和先例的,但都是國產的高科技,大家不必為是否原創發明而錙銖必較。

所選產品,系飛春讀傳個人收集整理而來,如果有遺漏,請留言續上吧!

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十年,1960年代的中國,都有什麼新發明影響了眾生。或許,我們的父輩都能記得起。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配圖

一、黃挎包

黃挎包是軍用挎包,結實、便於攜帶,還能裝許多碎小的東西。據說可以裝下2000發子彈,或10枚手榴彈。

此包包1960年代流行起來,不但時髦,而且用起來方便。不裝東西時,可摺疊起來隨身裝衣兜裡,休息的時候呢,還可以當坐墊。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由於結實和柔韌性好,裝什麼形狀的東西都可以,在那個物質相對短缺的年月,這個發明,十分親民。

黃挎包多系帆布面料,款式只有一種,包包的蓋,有明釦和暗釦之分,內裡大多縫製有白布隔層。

黃挎包作為一種時尚用品,可謂紅小兵的“標配”著裝,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揹著它,就有忠誠和“革命”的內涵。

黃挎包流行起來後,生產量大了,就多采用軍綠色帆布面料大批次生產,變成了軍綠挎包。

小編小時候上學,看到許多同學都用這種結實的包包背書,所以一直認為它的名字最初就叫“書包”。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現在,在紅色復古設計風潮中,又有年輕人用起來了。

真是一代人,一個時尚,一種詮釋啊。

二、暖水瓶

暖水瓶,可能現在的孩子都沒有見過。

他們一出生家裡就隨手可取熱水,上班了單位也有24小時飲水機,暖水瓶這3個字,基本從城市白領生活中消失了。

但在1960年代,它卻是家家戶戶的必備用品。

電力不足的時候,你很快就會發現,尤其是在天冷時,家裡有一個暖水瓶,是多麼必須。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不做家長,不知道暖水瓶的作用,孩子、老人喝水,客人來訪,洗臉洗腳……熱水瓶和熱水一樣是必須品,十分必須。

1960年代的暖水瓶,是鐵皮鏤花式的外殼,內裝瓶膽,雙層玻璃、雙面水銀,中間真空以起到隔熱的作用。

瓶口是軟木塞,浸水後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空瓶時,用耳朵放在瓶口,有奇怪的嗡嗡聲。

這些體驗,都是四五十歲中年人的兒時記憶吧。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還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裝滿開水的暖水瓶,把一個雞蛋立放在瓶口,上面放上外蓋,放一夜後,雞蛋就熟了。早上起來可佐早餐。

三、編織袋

編織袋怎麼也算髮明?

是的,這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生活細軟,雖然不是什麼高大上、華富美,但在平民老百姓生活中,用途實在太大了。

編織袋以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學塑膠為原料,經過擠出、拉伸成薄薄的扁絲,再經織造、制袋技術編織而成。

這種技術,

1965年先在歐洲開始工業生產。

1966年,我國開發出來扁絲編織袋

,一經面世,就成為替代麻袋的高階現代產品。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除了個人生活中大量使用之外,食品、土石等工業生產中也選擇編織袋作為外包裝,可以說,它是中國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的適應性、普及性大眾消費品、工業適用品。

它容量大、輕便、便宜、結實,尤其在包裝大體積的行李時,比如每年的春運、開學季,在車站我們隨處可見,編織袋真是有用武之地。

至今,仍然是生活必需品。不信,搬家時你就知道它的好了。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四、海鷗牌照相機

1966年,中國還生產了海鷗牌203相機,當年共生產31萬多部,是國內最暢銷、最著名的相機,沒有之一,甚至遠銷國外。

和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當時我國的照相機工業,也承擔著突破和趕超的時代使命。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1958年,上海照相機廠建廠,參考德國1938年萊卡3B型35毫米小型相機,研製發明出了58型照相機,這是我國相機產業零的突破。

203型相機,是該廠生產的系列型號相機之一,初為“上海”牌,1965年出口,

1968年改為海鷗牌

海鷗203是120型摺疊式雙反相機,無論外觀還是內在質量,都是中國相機成熟的標誌、中國相機之標杆。

此文之所以選此型號作為時代印記,是因為它銷量大,進入了千家萬戶,價格也不很貴,當年60元一部吧。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在特殊的年代中,上海相機廠的生產和管理雖然受到干擾,但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

科技改變生活,新科技產品的誕生,總是符合人們的需求,因而成為任何時代的硬通貨。

五、手電筒

手電筒在當下的生活中,主要用於戶外、田間巡邏,或者家裡停電時夜間備用。

1960年代,它的註冊商標有虎頭、貓頭、大鵬、和平、狗頭等。從商標名字就能推斷出它的應用場景。

1967年的手電筒,著實是個新奇產品,它是以進口冷軋薄板,真空鍍鋁技術製作而成,燈頭裡的反光罩,還是塑膠鍍鋁的。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這個高科技,在電力缺乏的當年,十分有用,家裡有個它,替代了以往的煤油燈,輕便明亮,十分上檔次,很有現代感。

而且,此物也是當年出口和內銷的名牌產品。傳說非洲一土族人,把中國的虎頭牌手電筒作為了迎親物品,因為根據當地土族人的說法,虎頭是祛邪扶正的吉祥物。

現在,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不會用手機,家裡床頭邊,還是習慣有個手電筒。

不過,現在的更輕便了,不用電池,是塑膠的、充電式的,還有的是太陽能的。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試爆,這是國家大事,大發明,但相比手電筒,老百姓更需要後者,所以本文選了這個作為年代印記。

六、上海牌手錶

前幾天孩子開學,我專門給他買了一塊學生手錶,沒有買電話手錶。

選手錶的時候發現,普通的機械錶、石英錶,價格低得驚人,十幾塊、幾十塊的都已經看起來非常漂亮了。當然也有高階的,仍然很貴。

想當年,在

1968年,買一塊上海牌手錶,是需要花去一個工薪階層3個月的工資

的,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不錯,上海牌手錶,就像現在的蘋果手機一樣時尚,不管實際上需不需要,它已經成為某一階層人士的精神需求和無形的價值標籤。

當年國貨上海牌手錶,也是如此。

1968年,上海牌手錶產量破100萬,是中國最好的國產手錶。它參考瑞士塞爾卡AS1194機芯研製而出。

由於它的名貴、質量上乘,上海手錶一度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友人。

不過,小編看了這種錶帶就有一種疼痛感——小時候沒少被這樣的錶帶夾汗毛……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七、地鐵

在1969年9月20日時,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建成通車。

地鐵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工業水平、人們生活現代化程度的象徵。

英國1863年就建成並開通了地鐵,法國、德國、義大利的地鐵在1900年代都成熟運營了。

老大哥蘇聯,在1930年代就建成了地鐵,其富麗堂皇高大上,世界恐怕難再找出第二個,為了東風壓倒西風嘛。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莫斯科地鐵圖

中國地鐵,確切說是北京地鐵,始建於1953年,歷經周折,1969年建成通車,一期工程,從北京火車站到石景山蘋果園,全長23。6公里,設17個車站。

一號線的建設,是以

“戰備為主,兼顧交通”

的原則來設計的,可以說,軍事戰略意義,大於當時的社會生活需求。

其洞體,也全部是鋼筋混凝土,防護效能極強。事實上,當時建成後,並沒有作為公眾交通對公眾開放。

直到1971年1月,才內部售票,群眾可乘坐,單程價格為1毛錢。

1960年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的7種“高科技”,有的至今仍在用

(當年的地鐵)

地鐵在當時是個老百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鮮東西,其投資大、技術高,多虧了蘇聯老大哥的幫助,培養了地鐵建造專業人才。

據說,當時地鐵修建,國家是呼叫了鐵道兵、鐵道部地鐵工程局、北京城建局等單位共4萬多人來參與建設的。(完)

● 歡迎關注飛春讀傳,專門講述名人傳記、人生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