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恐龍分幾步?拼骨骼、捏肌肉、粘羽毛,完成了!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近段時間,四川、重慶兩地在古生物科技創新方面緊密合作,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這也是川渝兩地共建的首個古生物學科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的科研任務包括:對重慶雲陽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自貢蜀龍動物群的相互關係,以及整個四川盆地的恐龍的演化等方面進行研究。

另外,實驗室還將以川渝兩地豐富的恐龍化石為基礎,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進一步加強恐龍化石保護技術、裝架工藝研究,並且重點進行恐龍化石的科普轉化應用。未來將以恐龍骨架為基礎,共同探索研發帶肉帶皮、活靈活現的恐龍展示品。

復原恐龍分幾步?拼骨骼、捏肌肉、粘羽毛,完成了!

授牌儀式現場(圖片來源:重慶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川渝地區有哪些代表性的恐龍?為什麼要關注雲陽恐龍動物群和自貢蜀龍動物群之間的關係?如何更好地復原恐龍?研究恐龍化石能夠得到古生物和古環境之間的哪些資訊?

川渝地區有哪些代表性的恐龍?

中國是一個恐龍化石大國,川渝兩地更是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川渝地區所發現的恐龍多生活在侏羅紀時期。

四川早在70年以前就發現了很多有名的恐龍,例如在自貢地區發現的劍龍是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的劍龍中最古老的。除此以外,在四川地區還發現了太白華陽龍、建設氣龍等許多其他種類的知名恐龍。

重慶地區也發現了許多有名的恐龍化石。1957年,在重慶合川發現了合川馬門溪龍,後又在永川地區發現了永川龍,還有以“重慶”來命名的江北重慶龍等。

復原恐龍分幾步?拼骨骼、捏肌肉、粘羽毛,完成了!

雲陽恐龍一區化石牆(圖片來源:重慶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研究重慶雲陽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自貢蜀龍動物群的相互關係是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當下的研究重點之一。實驗室主任代輝表示,雲陽的恐龍動物群與自貢蜀龍動物群的關係非常緊密。雲陽恐龍動物群的時間跨度大,既有與自貢蜀龍動物群生存年代相近的恐龍,又有比自貢蜀龍動物群年代更為久遠的恐龍。因此,研究者們推測,雲陽恐龍動物群中部分早期恐龍在演化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自貢蜀龍動物群。同時,研究另一部分與自貢蜀龍動物群相近的雲陽恐龍動物群也有利於深入瞭解自貢蜀龍動物群的整體面貌。

復原恐龍分幾步?拼骨骼、捏肌肉、粘羽毛,完成了!

普安雲陽龍復原圖(圖片來源:重慶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復原恐龍大致需要幾步?

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未來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打造帶皮帶肉、活靈活現的恐龍。

復原恐龍的第一點就是要拼湊挖掘出的骨骼化石。由於長期埋藏在地下,經由地殼運動後,恐龍的骨骼化石一般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在挖掘出化石後,首先要判斷該恐龍的類別;判斷出恐龍的類別後,需尋找與該恐龍同類型的或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查詢這些恐龍中是否儲存了新發現的恐龍所缺失的骨骼。由於這些恐龍與新發現恐龍的大小未必相同,因此,找到缺失的骨骼後還需再按照新發現恐龍的體型大小對缺失骨骼進行等比例的放大或縮小,最終做出模型,拼湊出完整的恐龍骨骼。

完成骨骼還原後,第二步就是要還原恐龍的肌肉紋理。還原肌肉紋理需要藉助“括號法”。鱷魚、鳥類與恐龍有親緣關係,可以研究鱷魚與鳥類的肌肉紋理來還原恐龍的肌肉組織。例如,若要還原恐龍的頭部肌肉,可以先研究鱷魚頭骨肌肉的組成分佈,再確認鳥類對應的肌肉組成分佈,以這兩種動物的頭骨作為括號,即利用鱷魚和鳥類的頭部肌肉特徵形成一個框架,再將恐龍頭骨置於該框架中,由此推測恐龍的肌肉特徵。但細節部分還是要根據恐龍化石自身頭骨的特徵來最終確定。

第三步是還原羽毛。與我們想象中的恐龍不同——許多恐龍是帶有羽毛的。在還原了骨骼和肌肉後,需要再為恐龍添上羽毛。羽毛的還原與肌肉的還原一樣,需要以現存的生物為參考。

復原恐龍分幾步?拼骨骼、捏肌肉、粘羽毛,完成了!

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埋藏復原圖(圖片來源:重慶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透過研究恐龍化石能夠得到古生物和古環境的哪些資訊?

研究恐龍化石的目的是研究古生物與古環境。

首先,恐龍化石出現的地層一般屬於中生代地層,因此,透過研究恐龍化石可以得知該化石所處地層的歷史時期。

其次,研究者在研究恐龍化石時還會研究恐龍化石所埋藏地層的巖性,巖性反映了當時的沉積環境。所研究的地層是屬於湖泊沉積環境還是河流沉積環境,抑或是海洋沉積環境,都可以透過研究巖性得知。

最後,生物一定是生活於某種特定環境之中,透過研究恐龍化石判斷某一種恐龍的生存特徵,從而可以推測這一恐龍所生存的某一時期的古環境特徵。同時,恐龍的滅絕原因雖眾說紛紜,但一定與環境變化有關,研究恐龍的興盛與衰亡可以推測當時地球環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地球環境可能會發生的變化。

代輝表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希望在恐龍化石的調查發掘、修復保護、開發利用等方面都進行一些研究嘗試,期待未來能夠取得更加多樣的研究成果。

監製:梁悅

記者:富賾 陳鵬 劉飛

編輯:潘雨薇 楊揚 楊冉

【來源:央廣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