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度高溫,燒了101秒,中國這個黑科技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中國研製的這個可以改變人類未來的“人造太陽”,又讓全世界震驚了。

文 | 何方 瞭望智庫特約能源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日前,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研究所宣佈,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執行(相當於穩定“燃燒”了上百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是我國科學家集幾十年研究心血,取得的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最新成就,更是迄今為止,人類可控核聚變研究最先進的成果。

1

拿什麼控制你,一億度的高溫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核聚變原理就被科學家們提出,該原理簡單卻引人入勝。想一想,兩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輕核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還不產生任何汙染物,這簡直是人類理想的終極能源形勢。

隨著科技發展,科學家們認識到,氫的兩種同位素,氘(dāo)和氚(chuān)之間的聚變反應,是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形勢。這種核聚變已經在太陽上存在了數十億年,在原子彈研製成功不久,人類也實現了氘和氚之間的核聚變,這便是氫彈。

在核裂變反應堆開始源源不斷為人類提供核電時,科學家們就開始考慮研究核聚變反應堆,並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聚變反應堆發電,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

5000萬度高溫,燒了101秒,中國這個黑科技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但是,可控核聚變發生的條件極為苛刻。要發生可控核聚變,必須將反應堆維持在上億度的高溫,只有在此條件下,注入的氚和氘的布朗運動才會變得超級劇烈,或者說是狂暴,此時氘和氚的原子核才會碰撞在一起,發生核聚變,產生一個氦核和一箇中子,同時放出巨大的能量。

不幸的是,迄今為止,人類發明的最耐熱的材料,也只能忍受數萬攝氏度的溫度,在一億度以上的高溫面前,一切材料都只能俯首稱臣。於是,研究核聚變便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問題:用什麼東西約束住可控核聚變發生時的超高溫物質?

磁場!這是科學家們異口同聲的答案。利用磁場約束住上億度的等離子體,讓這團等離子體“懸浮”於磁場之中,這樣,就不需要耐高溫容器了。在這團受約束的超高溫等離子體中源源不斷地注入氚和氘,人類就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了!

2

搞可控核聚變:閉門造車玩不好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直到今天,科學家們在可控核聚變方面的研究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尋找一種可靠的,可以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的裝置。

在可控核聚變研究開始之初,世界各國都認為可控核聚變很容易實現,都在絕密的狀態下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研究,他們都希望自己成為最早掌握這一先進能源技術的國家。但是,經過多次失敗後,各國科學家才發現可控核聚變實在是難以實現,不得不進行國際交流。

大約在1958年前後,各國可控核聚變研究方面的交流已經變得充分,他們驚訝地發現,遇到的都是類似的問題。這意味著,研究可控核聚變,面臨的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理論問題,這種情況下,只有世界科學家聯合起來,才能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變得公開,開始重視國際交流,世界各國進入一種良性競爭的狀態,即各國都開始在可控核聚變方面努力,並不斷公開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讓各國同行少走彎路,另一方面凸顯本國科研實力。

相對其他國家的可控核聚變研究都是在氫彈研製成功之後,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起步很早,始於1955年。這一年,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李正武剛回國不久,在他的建議下,我國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1959年,我國新建了核聚變研究裝置,取名“小龍”,新的裝置屬於脈衝壓縮/磁鏡裝置,這個裝置效果較好,一直使用至1969年才關閉。

同一時期,與李正武同期回國的科學家孫湘,在1962年初的“第一次全國電工會議”上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將研究論文發表在1965年的《物理學報》上,這是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最早公開發表的文獻之一。

60年代初,在著名物理學家、1956年回國的王承書的倡導下,我國開始建設“仿星器”裝置。只是受不久後的“文革”影響,該裝置沒有達到試驗目的,以失敗告終。

這一時期,我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指導思想是“小規模多途徑探索”,這一階段共建造了9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但是當時由於國內生產技術落後、對外封閉、科技資訊交流不暢等客觀因素,這些裝置在沒有“約束場”繞組的情況下,均沒有獲得可供物理研究的等離子體。不過,這些研究還是給我國培養了一批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人才,也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為我國後續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科學家阿爾齊莫維奇釋出了託卡馬克磁約束方案,人類第一次利用磁場約束住了超高溫等離子體,讓科學家們第一次看到可控核聚變的曙光。所謂託卡馬克裝置,英文為TOKAMAK(由俄語中的“環形”“真空”“磁”“線圈”四個單詞的縮寫構成),即用水平和垂直的兩個線圈構成真空磁場、約束等離子體的裝置。

託卡馬克磁約束方案自發布以來,成為了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最熱門的方向。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共建造了上百座託卡馬克裝置。1970年末,我國的託卡馬克裝置HL-1,也就是俗稱的“中國環流器一號”正式立項,1984年完成裝置工程聯調,1985年正式投入物理實驗研究。

1986年,中國環流器一號的初步實驗結果在日本京都國際原子能機構主持的國際聚變能學術會議上公佈,大會在總結報告中表示了對中國同行的祝賀,受到了國際聚變界的普遍關注。這也側面證明,這一時期,我國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92年中國環流器一號關閉後,改進的中國環流器新一號於1994年投入試驗執行,直到2001年關閉。接著,中國環流器二號又投入了執行。這些裝置的建成和研究,讓我國漸漸成為世界上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先進國家。

3

搞“人造太陽”:原先人家不帶我們玩 現在是我們帶著人家玩

1985年,美、蘇、日和歐共體(歐盟前身)開始籌劃建立可控核聚變國際合作專案(ITER),以便這些老牌發達國家能夠掌握人類未來能源形勢,繼續保持技術優勢。

很遺憾,那個時候由於我國國力有限,沒有加入這個專案的機會。

但強國之間的所謂合作事實證明也是同床異夢。

由於後來蘇聯解體和歐美日內訌,且各自隱瞞自身關鍵技術等,這個計劃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直到2003年,世界再次面臨能源危機,這個專案才再次被人提起。此時的中國,國力相比1985年已經空前提高,而且對先進技術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我國攜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多年成果和經濟實力,成為最先加入這個專案的國家。

可控核聚變國際合作專案(ITER)的目的,主要是建造一座託卡馬克試驗裝置,讓人類首次實現實驗室中的可控核聚變。

原始的託卡馬克裝置有著其天然的缺點,因為託卡馬克裝置越是接近實用,需要的磁場就越大,而磁場越大,需要的電流也越大,這簡直就是水和麵問題的翻版。

但是,由於磁場線圈電阻的存在,使得電流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線圈的損耗會急劇增加,甚至會燒壞線圈。這個缺點差點判了託卡馬克裝置死刑,直到超導技術的出現,才解決這一問題。

國外使用超導線圈的託卡馬克裝置一共有三臺,分別來自法國、俄羅斯和日本。但是這三臺裝置都只有水平線圈是超導的,而垂直線圈依然是常規線圈。這其中固然有成本的問題,但技術問題還是主要原因。

而世界上第一臺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和建造的東方超環(EAST),俗稱“人造太陽”,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平和垂直線圈均為超導線圈的託卡馬克裝置。不僅如此,東方超環還第一次採用了非圓形垂直截面,在不增加環形直徑的前提下增加了反應體的體積;第一次採用了液氦無損耗的超導體系,實現了液氦這種昂貴冷卻劑的高效利用;同時還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主動冷卻結構的託卡馬克裝置。

東方超環在2007年建成啟動後,一舉成為可控核聚變國際合作專案(ITER)最重要和最先進的試驗裝置,此後,各國科學家紛紛來我國開始科學試驗。這也使得我國成為可控核聚變國際合作專案(ITER)的領導者。

東方超環是集我國五十多年可控核聚變研究之大成的裝置,該裝置自建成以來,就不斷開創人類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新高度。

2012年,東方超環獲得了超過400秒的2000萬攝氏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了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這改寫了國際上最長時間的高溫偏濾器等離子體放電和最長時間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的紀錄,標誌著我國可控核聚變已經代表了國際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最高成就。

而本次“東方超環”在全球首次實現了50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持續101。2秒的長時間放電,再次創造了人類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新高度。

5000萬度高溫,燒了101秒,中國這個黑科技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東方超環(圖片來源於網路)

4

廉價、高效、清潔的能源驅動

可控核聚變國際合作專案(ITER)的目標是在歐盟建造一座可持續執行的託卡馬克裝置,這一裝置目前正處於建造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裝置雖然比東方超環規模要大,但是不論是其超導線圈技術,還是其非圓形垂直截面,都是參照的東方超環的技術。甚至可以說,東方超環是比該裝置早誕生十年的原型裝置。

5000萬度高溫,燒了101秒,中國這個黑科技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國際可控核聚變裝置的非圓形垂直截面(圖片來源於網路)

該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執行也並不複雜。

超高溫等離子體被約束在磁場中,維持可控核聚變發生的超高溫條件,接著,少量的氘和氚被作為點火燃料注入至反應體中,發生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反應生成氦核和中子,並放出聚變能。聚變能大部分被反應堆周圍的導熱裝置吸收並進入能量轉換和傳輸裝置,轉變為電能,少量的聚變能將繼續在反應體中,維持核聚變反應的超高溫狀態。

此後,只需要持續的向反應體中供應氘,可控核聚變便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並源源不斷地產生完全清潔的、高效的聚變能。

可控核聚變所需要的燃料氘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普通水中(所謂重水即是氘水,重水提取自普通水中),生成燃料氚的鋰在自然界中也分佈廣泛。核聚變反應不會產生有害放射性物質,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形勢。

未來,可控核聚變終將成為現實,到那時,我們將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我們將再也不必擔心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再也不用擔心溫室氣體導致大氣變暖問題,也不用擔心目前核電的放射性問題。在可控聚變能的基礎上,人類將徹底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們的生活將被廉價、高效、清潔的能源驅動,快速前進。同時,聚變能將給人類太空探索提供強大的驅動引擎,讓星際遨遊再也不受動力的困擾,到那個時候,走出地球、殖民太空將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

從火把到蒸汽機,再到電氣,人類歷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革命。未來,誰能率先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誰就將引領人類文明的革命。

幾十年如一日,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從未落後、從未停滯、不斷超越,已經走到了國際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最前沿。未來人類必將完全掌控可控核聚變,而從目前各國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進展來看,最先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必然是中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