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2018年,《紐約時報》推出了“被遺漏的逝者”(Overlooked)欄目,開始補發歷史上該報遺漏的重要人物訃告。

題目是——《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古建築的編年史家》。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現在世界談起中國建築,無不有敬佩之情。

要感謝兩個人,和一本書。

兩個人,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一本書,是《影象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因為這兩人,我們不再是日本人眼中不懂實地調查的書呆子。

因為這本書,從此沒有哪個西方學者在做中國建築研究的時候,會傲慢、愚蠢得再不顧中國人的研究成果。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在國際上公認“中國沒有建築史”的時候,梁思成用流亡四川時艱難編寫成的《影象中國建築史》,狠狠地駁斥了那些專家言論。

這本看似簡單的圖集,不僅幫中國建立了建築的學術體系,讓整個民族意識到,我們可以透過建築瞭解自己的歷史。

更是將中國傳統的匠造之術放到了一個國際上能夠理解的平臺上,在世界學術論壇上為中國掙回了顏面。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因為梁林夫婦的執著,一座座散落在中國各處的古建築被發現、拍攝、測量。

那個電腦繪圖還沒有誕生的年代,梁思成用雙手繪製出了堪比數字模型的精準測繪圖,記錄在考察報告中。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左:梁思成手繪斗栱圖 右:電腦建模斗栱圖

這些出自梁思成筆下的測繪圖,第一次系統地向世界清楚介紹中國古建築結構體系、形制演變的中國建築史。

直到現在,這些圖稿依舊是建築系學生的臨摹範本。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這些圖稿,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築學的製圖手法及其蘊含的西方古典主義美學精神。

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融入了中國傳統工筆和白描的技巧,更好地呈現出中國古建築獨特的美感。

即使在輝煌的世界建築史經典著作中,插圖風格中也可謂獨樹一幟。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圖集中有許多專門繪製的“綜合整合式”插圖——把一批經典建築或者單座重要建築的不同圖紙,透過精心安排的構圖,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圖。

並且在圖中加入中英文雙語解說,圖文並茂,資訊量很大。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畫棟描梁,圖解營造,尺規作圖和徒手繪畫的完美結合。

可以說,這批圖紙既是賞心悅目的畫作,更是對古人營造秘訣的圖解。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書中還悉心地比較中國古建各個關鍵處的歷代演變。

以清晰易懂的圖解分析,駁斥了此前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築長期以來沒有發展變化。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歷代斗栱演變

對於非建築系的普通讀者來說,或許會有人質疑,“這不就是一張圖紙,我能看出什麼?”

事實上,比起市面上以各家之言胡亂堆砌成書的圖集,這樣一張看似簡單的手繪圖紙包含的內容,遠不止如此。

當你通讀全本,就會發現,那些曾經在旅途中被忽視、吐槽的笨重建築,在你眼中都會變成一個個精巧部件。

能工巧匠們千百年在建築上別出心裁的巧思,都會在你腦海中形成立體的畫面。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隋朝 河北趙縣 安濟橋(大石橋)

比如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應縣木塔。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兩人,花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把木塔從下到上一層一層地全都測量。

外觀看似是五層,內部加上暗層其實有九層。

塔外屋脊的形狀,塔內佛像的位置還有那些暗藏玄機、遊人肉眼不可見的設計……全部都完整的呈現在你面前。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站在塔前,曾經看過的圖紙,會瞬間呈現在你腦海中,那些看似零零散散的設計一時間全部歸為整體。

你可以自由自在的隨意暢想這座古建築的前世今生,比伸著耳朵聽導遊講解,體驗感強千百倍。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之前給大家推薦,有讀者的留言非常觸動。

“讀此書時,時常驚歎梁先生的嚴謹和細緻,也將這種態度帶到了工作習慣中,如今有幸參與主導了一些專案......"

希望拿到書的人,都能有此收穫。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手繪圖原件已由梁思成遺孀林洙捐獻給國家圖書館。

讀庫將其中五十九幅寶貴的手繪建築圖紙重新修復,出了這套《〈影象中國建築史〉手繪圖》,使這些圖片得以出現在讀者面前。

這批圖片是由林洙特意請國圖翻拍原作交給讀庫的,使用筒頁紙裝,保證紙張挺括不易折。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清晰度、還原度,也已經遠好於當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英文版《影象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這本既淺顯易懂又涵蓋精細的圖集,讓你追隨梁思成和林徽因,破譯古建密碼,發現被隱藏的中國古建築之美。

點選連結,下單京東↓↓↓↓↓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影象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梁思成著

檢視

01

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拓荒者

提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世人多是想起《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之間的糾葛愛情。

這段愛情被添油加醋地八卦了一段又一段,

但深入基層考察古蹟建築,一路泥濘做出的建築成就,卻因噱頭不足,鮮少有人提及。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梁思成和林徽因

這項工作的繁重,是後人難以想象的。

他們想挽救的建築通常都超過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年久失修,而且幾乎都散佈在遙遠的村落。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那個年代,交通並不便利,什麼怪時候就坐什麼怪車,能有怪車也已是萬幸。

他們大多是靠雙腳,又總是早八至晚六最熱的時間裡,每去一處都是汗流浹背的跋涉。

走得久了,無意識地往前邁步,連吃的胃口都沒有了。

他們的研究探索沒有絲毫“浪漫”的標籤,而是終日與騾子、蝨子、豬的慘號聲……為伍。更別提還有攔路的劫匪,流竄的軍隊。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每次古建考察,不僅僅要留下建築物的影像,最為至關重要也最為繁重的工作,是為每一座建築物,留下一套完整的測繪稿。

梁思成的古建考察生涯中最驚險的一次,是測繪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有67米多高,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左邊是梁思成和莫宗江手繪的立面圖,右邊是木塔的照片

為了測繪屋頂上十多米高塔剎,他們從塔剎基座一個維修用的小門走出來,到屋頂上。

本來塔剎的頂上有八根鐵鏈拴著屋頂的八個屋角,防止大風把塔剎吹走,由於年久失修,這些鐵鏈都垂了下來。

梁思成居然握著冰冷的鐵鏈雙足懸空,踩著呼呼的風聲往上爬。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這張珍貴的照片是梁思成拍的,下面的人是莫宗江。梁先生為了拍這個塔剎,把鏡頭取全,還得退到屋頂比較遠的地方,很危險。

傅斯年有一句話形容考古工作者,叫“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梁莫二人測繪這個應縣木塔真是上窮碧落,只要一個打滑就下黃泉了。

“我們戴著厚厚的口罩掩蓋口鼻,在完全的黑暗和難耐的穢氣中好幾個小時地測量、畫圖和用閃光燈照相。”

梁思成寫到。

而圍作一圈的普通民眾,對跛著一條腿,在房樑上端著畫板吃力記錄的梁思成,只是七嘴八舌的議論到:

“爬上去畫這做什麼,不嫌髒。”“兵荒馬亂的,從北平跑來看寺廟……”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1932到1937年,整整七年,這些雄心勃勃的學者,為攀登中國建築史的學術高峰,行走在中國大地。

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遼寧、湖南、浙江、江蘇。共測繪建築群200多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

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半個世紀前,中國古建築遺蹟和城市生活的珍貴影像。

更有力地駁斥了日本人“中國人只知埋首紙堆,不懂也不會科學實地調查”的狂妄言論。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點選下方連結,京東下單↓↓ ↓↓↓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梁思成套裝3冊營造天書+影象中國建築史手繪圖+梁古建制圖中國古代傳統建歷史築設計藝術手稿手繪圖資料圖

檢視

02

劫後餘生的稀本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

將七年田野調查的成果、測繪圖稿、建築物的底片小心翼翼地儲存在天津英租界的外國銀行地下保險庫後。梁思成林徽因一家踏上戰爭逃亡之路。

曾經寧靜富足的生活,轉瞬間變成幾件隨身顛簸的行李。

1941年,梁家輾轉流亡的第四個年頭,到了四川李莊。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不久,敵佔區傳來噩耗,天津海河發大水,城區被淹,他們藏於租界地下的測繪稿、底片慘遭浸泡。

七年心血,毀於一旦。

女兒梁再冰回憶道:“從來沒看過父親流淚,但是這次聽到這批照片資料損失了以後,他跟我母親傷心得不得了,我父親當時都哭起來了。”

四川潮溼的天氣,讓梁思成本就羸病的身體更加不適,林徽因更是肺病復發,臥床不起。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他們住在低矮陰暗的土房子裡,常有蛇鼠出沒,沒有自來水和電燈,必須要節約使用煤燈,夜間只能靠一兩盞煤油燈照明。

但越是這樣清苦,梁思成就越相信那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日子即將到來。

在照顧病中的妻子和一對幼小兒女的同時,他總是哼哼唧唧邊唱著歌,邊畫著建築圖紙。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梁思成終於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03

將近半個世紀的漫漫出版路

書稿編撰完成後,出版應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梁思成有生之年,都沒能見到《影象中國建築史》(英文版)的出版,而國人見到《影象中國建築史》(漢英雙語版),則等到了近半個世紀後的1991年。

過程之曲折坎坷,令人唏噓。

1947年,梁思成赴美講學,將《影象中國建築史》交給他的美國朋友費慰梅。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因獲知妻子林徽因需要做一次大手術,梁思成立即動身返回北京。行前,他將圖紙和照片交給了費慰梅,帶回了僅有的一份文稿,以便在回國的旅途中修改。

自此,《影象中國建築史》的文稿與圖紙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分離。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當年,一位在英國學習建築的中國學生,因為寫畢業論文向梁思成索要資料。

因為是中國留學生,梁思成非常願意幫助,便讓費慰梅將這些圖紙資料寄給他,並囑託在資料用完之後,將其交給中國駐英國的代辦處。

但這些圖紙,並沒有按照梁思成期望的那樣,回到中國。

70年代才獲知此訊息的費慰梅,開始了焦急的尋找。而一代宗師梁思成,已於1972年去世。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最終依靠國際建築師學會完備的人員管理系統,追查到那名華裔留學生在新加坡的地址。

所幸,所有的圖紙和照片都原封不動地擱在他的書架上。

經過一番交涉,郵包被寄回到北京,得以和清華大學建築系儲存的梁思成的文稿重新合璧。

1984年,這些圖稿,歷經損毀、修復、20年流亡……終於得以發表。並獲得了當年的美國建築書刊出版獎。

《影象中國建築史》的出版,給西方建築學研究者帶來了極大地震撼。

美國哈佛大學的費正清教授對此曾作如下評論:“他以英文寫成這本書,就是為了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寶藏以及其結構原理。在外國人看來,他們在自己的專業中的成就幾乎是無倫比的”。

04

破解中國古建研究的密碼

研究中國古建築,不論是西方學者還是日本學者,其實都比中國學者早很多。

日本的代表學者伊東忠太,從1901年就登上了中國領土,開始研究中國古建築。而那一年梁思成剛剛出生。

在研究中國古建築這場比賽中,梁林夫婦一開始就不佔上風。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1925年,24歲的梁思成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

這一年他的父親梁啟超給他寄來一本鉅著——北宋的《營造法式》。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靠師徒之間口傳心授,很少會寫成書籍形式。

能流傳下來的相關書籍,可謂是鳳毛麟角,這本《營造法式》可謂是最珍貴的一部。

當時立志於探索中國建築史的梁思成,立刻意識到這便是破解中國建築密碼的鑰匙。可接下來就是巨大的反差。

用梁思成自己的話說,“這本書就像天書一樣,沒法看懂”。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在早梁思成20年前,伊東忠太就在瀋陽的《四庫全書》中見到過《營造法式》。

但他覺得這本書沒有多大用處,如隔靴搔癢,就將其束之高閣了。

梁思成正相反,在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道路上,每當遇到宋遼金的木建結構,他都會將測量資料與《營造法式》相印證。

最後慢慢摸索出了中國古建築的重要規律。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也因此,梁思成後來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震驚了日本學術界,對於中國古建築的研究斷代,也比日本那些所謂前輩,更加準確。

因為《營造法式》,梁思成他們在這場研究競賽中,後來居上了。

這本《營造天書》,由師從梁思成一手創辦的清華大學建築系的王南所寫。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書中不僅增加了對梁思成手繪稿的解讀。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還有當時梁思成報告當中的水彩渲染圖。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梁思成繪製的獨樂寺觀音閣渲染圖

以及梁、林等營造學社社員在實地考察、測繪時的珍貴影像。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既是對中國古建築的通俗版解讀、對建築文化遺產的學術性梳理,也是一次對梁林探訪中國古建築艱苦行程的回顧。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專業方面,整本書用通俗、詩意的語言將建築知識娓娓道來,還有很多有趣的比喻。

比如解釋中國古建築中的材,一等材到八等材的不同功用,用中國古代神話孫悟空的金箍棒來做比喻。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材有八等”示意圖

一等材是定海神針,八等材是藏在耳朵裡的繡花針。然後二等材到七等材的選用,取決於今天對戰的是哪個妖怪。

即便是我這樣從前對建築絲毫沒有了解的人,也能津津有味的在幾小時內通讀全本。

在《營造天書》的最後一章,王南對梁思成等營造學社社員所做貢獻進行了回顧。

今天,如果我們能僥倖看懂一點兒古建築,離不開他們所做的大量研究及實地考察、測繪工作。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若不是梁思成拖著一雙跛足,和林徽因以及其他中國營造學社的前輩深入人跡罕至之地尋找並記錄古代建築,揭開其背後神秘的面紗。

那些文明的瑰寶或許就會在硝煙中消逝。

他們為建築奉獻了一生,被銘記的,不應只有愛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新青年思維

梁思成傾其一生的鉅作,不應被風花雪月的故事淹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