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耿炳文,明朝開國功臣之一,封長興侯。此後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耿炳文安然無恙,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將太子朱標的長女,也就是建文帝的姐姐許配給耿炳文的兒子耿璇。此舉將耿炳文一家與朱標一脈綁在了一起,也就是給建文帝留下的軍事保障。

朱棣舉起“靖難”大旗後,建文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讓耿炳文掛帥出征,不過出徵僅半個月就在真定遭遇大敗。建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更換主帥李景隆,這個紙上談兵的官二代更是被朱棣打得一敗塗地,於是,有不少人感慨如果能繼續任用老將耿炳文,那麼朱棣能否造反成功都未可知。

實際上,不是建文帝不願意繼續用耿炳文,實在是耿炳文在真定戰役中就已經死了。只是朱棣在奪取天下之後,刻意隱瞞了這場戰役的具體情況,也隱瞞了耿炳文的死。

有一篇墓誌銘片段為證。

至三十二年(建文元年),侯(耿炳文)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歿於陣。上(建文帝)更痛甚,親制文遣命中官諭祭。命有司治墳塋,賜臨濠山地三百頃、佃戶二千人、守墳人二百戶,儀仗戶十五戶,以京衛軍士充之,先後隆恩疊頒洊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記》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這是明英宗正統年間,黔國公沐晟為他的表哥耿琦寫的墓誌銘。

耿琦是耿炳文的兒子,沐晟的母親是耿炳文的妹妹,所以耿炳文一家與雲南沐府是姑表親的關係。可以想象,當年朱棣攻入南京後,對建文忠臣進行清算,耿炳文一家未能倖免,只有耿琦逃到了雲南姑母家才倖免於難。

墓誌銘裡提到耿炳文不僅戰死真定,建文帝還親自寫了祭文,為他修建了墓地,一應賞賜都有詳細記錄。

明英宗時期,對於建文忠臣的政治敏感度已經不那麼強烈了,自然沒有隱瞞的必要,且墓誌銘出自家人之手,更能證明耿炳文確實是死於真定。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那麼朱棣為何要隱瞞耿炳文的死呢?

朱棣就是個說謊的大騙子,他的原則就是謊話說多了就是真的。所以從一開始他就不斷給自己洗腦,也給天下人洗腦,我是“靖難”,不是造反,我是正義的。我是馬皇后的兒子,我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繼位之後,透過篡改史書繼續粉飾,不光欺騙天下人,還想欺騙後人。

他命人編寫了一部記載他“靖難”事蹟的史書,取名《奉天靖難記》,朱棣在書中不止一次說自己起兵的目的就是“靖難”,要效仿“周公輔成王”的義舉,並不是貪戀皇位。

與耿炳文的真定戰役也被記錄在《奉天靖難記》中,按照書中的描寫,耿炳文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表現得真是糟糕透了,燕軍的勝利也透著離奇。

壬戌,未至真定二十里,獲採樵者,詢知炳文軍惟備西北,其東南無備。上率三騎先至東門,突入其運糧車中,擒二人問之,其南岸之營果移於北岸,由西門而營,直抵西山。上將輕騎數十,繞出城西,先破其二營。適炳文送使客出,覺之奔還,急起橋,我軍散斷橋索,不得起,炳文幾被擒。其麾下登城大罵,相距二百餘步,上引滿射之,應弦而斃,城中驚懼。炳文出城迎戰,張玉、譚淵、朱能、馬雲等率眾奮擊之,上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夾擊,橫透敵陣,炳文大敗,急奔入城。軍爭門,門塞不得入,相蹈藉死者甚眾,乃自相斮,然後得入而闔門自守。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有幾個疑點:

1、耿炳文帶著十三萬大軍駐紮真定,為什麼要分兵一半紮營在滹沱河北,一半紮營在滹沱河南?還要在距離真定一百多公里外的雄縣、莫州安排先頭部隊,擺在那兒讓朱棣去打嗎?

2、耿炳文大軍自從八月十二到達真定,到八月二十五日大敗,中間朱棣只在八月十五日奇襲了雄縣和莫州,兩軍從八月十六日到八月二十五日中間九天時間竟然都毫無動作。

3、真定一戰,朝廷十三萬兵馬僅折損了三萬,但是軍中幾乎所有高階將領全部被俘,包括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右副將軍都督寧忠、左軍都督顧成、都指揮劉遂。這種情況極不符合一般戰爭常理。

4、《明史·朱能傳》中還描述,朱棣麾下大將朱能只率領30個騎兵組成的敢死隊就把耿炳文數萬大軍追殺得屁滾尿流。“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天兵天將嗎?!

5、真定之戰後,燕軍又攻城三日未果,才撤兵。在已知耿炳文戰死、高階將領全部被俘的情況下,是誰守城堅持了這三日呢?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真定之戰是朱棣靖難之後與朝廷正面交鋒的第一戰,此時的朱棣只有北平一座城加上曾經北平的護衛舊屬,兵力不會超過三萬人。此次作戰又是以騎兵為主,應該只有一萬人左右。

對於朱棣來說,第一戰必須贏,不僅給誓死追隨自己的人信心,還能收服一些態度模稜兩可的人充實自己的隊伍。而且這個贏必須得損失較小的大勝,因為他只有三萬人,死一點就少一點,朝廷的兵馬即使全軍覆沒,也能迅速再組織起五十萬人來,所以他必須得保本,都打沒了,這個靖難就沒法玩了。

既然要大勝,必須掌握主動,被動防守不是朱棣的風格。奇襲雄縣、莫州,一方面試探對方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機掌握對方真實的兵力部署。果然獲知朝廷給了耿炳文三十萬大軍,先到了十三萬,分別駐紮在滹沱河南北。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對於耿炳文來說,他並不著急,而且朝廷答應給他三十萬大軍,結果只撥付了十三萬,十三萬要想攻打北平城,根本就不夠看的。所以筆者猜想耿炳文選擇真定作為大本營,先靜待朝廷剩餘的兵馬到達,耿炳文又是以善守著名的,分兵屯於滹沱河南應該是為了防止燕軍順河下去襲擊大名府的糧道。

另外,來都來了也不能毫無作為,擺兩支先頭部隊在前面做做要進攻樣子,兩處兵馬互為犄角有個照應,只不過他沒想到朱棣那麼厲害,一個晚上就端掉了雄縣和莫州。

緊接著筆者認為雙方並非毫無動靜,因為結合《明史·李堅傳》記載,李堅在此次跟隨耿炳文的伐燕過程中表現不錯,朝廷對他有了封賞。

“大名公主,下嫁李堅。堅,武陟人。。。。建文初,以左副將軍從伐燕。及戰,勝負略相當,封灤城侯,予世券”。

說明這段時間雙方是有交戰的,且勝負略相當,燕軍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一定要採取一些手段了,畢竟一萬對十三萬,相差懸殊。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多半都是採取奇襲,或者借用自然因素。一旦對方陣腳大亂,不用自己動手一個一個砍,互相踩踏導致的傷亡就會非常嚴重。

於是,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朱棣的計劃應該是誘殺主帥耿炳文,沒了主帥軍心大亂,趁亂奇襲,大獲全勝。

耿炳文這麼一個謹慎的人,能用什麼辦法騙取他的信任藉機殺掉,可能只有詐降了。

筆者猜測

真定之戰的實際情況可能是

這樣的:朱棣派使者到真定詐降,在耿炳文送使者出城的時機,埋伏在城門附近,一箭射殺耿炳文,一眾高階將領也中了埋伏被擒。在沒了統帥指揮的情況下,奇襲朝廷大軍,滹沱河南岸的駐軍發現城外大亂,主帥被殺,此處駐紮的將領自然要渡河來救,被朱能帶著一小股敢死隊襲擊,死傷無數。

至於真定之戰之後,是誰守在真定城。真定既然作為朝廷北伐的大本營,自然會有地方三司等一系列文武官員,只要守在城中不出戰,燕軍都是騎兵沒有攻城器械自然毫無辦法,三日無人出戰自然也就撤軍了。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唯獨他的兒子卻安然無恙!

朱棣以這種誘殺詐降等計謀獲取戰爭勝利,自然不符合他一貫宣稱的正義之舉,也不符合他為自己塑造的正義形象,自然只能偽造耿炳文的死因,弱化戰爭詳細過程,只留給後世一個結果。

之後在永樂二年,給耿炳文編造了一個私自使用繡有龍鳳圖案的違制器物而畏罪自殺的結局。只是可惜耿炳文一代名將,最後落得一個不但不忠還有點傻的形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