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蘇、王、陳、曹諸公的悲樂觀

面對長江,古人常寫下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妙句。晚年遭病的杜甫在《登高》中寫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落木”即“落葉”,隱喻人生的短暫;“長江”千古依舊,是宇宙無窮的象徵。盛年遭貶的蘇軾在《赤壁賦》中寫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妙句,這是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在直接議論、抒情。人活世上,晚年多病、壯年多貶,見到永恆的外物最易生出千古同悲的哀情。

當然,杜蘇兩人寫悲情時是不同的。杜甫是悲中寫悲,蘇軾是由樂而轉悲。蘇軾在江中泛舟賞月,飄飄欲仙時聽到悲涼的洞簫聲,開始心境大變。這種由樂轉悲的情變,是人之常情。王羲之在蘭亭盛會時就有過,並寫在《蘭亭集序》之中,同時他還對這種轉變做過解釋,是“情隨事遷”的緣故。王羲之的這種解釋是合理的,他的這種心境唐人王勃也有過。王勃在滕王閣宴會正暢興時,突發懷才不遇之悲嘆。雖然兩王轉悲的原因不盡相同,前者側重於生命的短暫,後者側重於功業的無成,但兩人悲傷的本質是相同,都是人生在現實中難以時時如意。

杜、蘇、王、陳、曹諸公的悲樂觀

當人在現實中難以如意時,又常常會把眼光投向過去與未來。在這兩種投向中,最茫然的人物似乎是陳子昂。他在幽州臺上懷想燕昭王,吟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長嘆。前代賢君燕昭王早已逝去,不可重播;未來的明賢又渺渺不見蹤影。陳子昂唯有空拍幽州黃金臺的欄杆,灑下一把千古同嘆的長淚。

當然,陳子昂這種寄望於後人的情懷,不是他一人所有,似乎是文人的千古通病。南宋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有過一筆,希望後人同情他的遭遇。南宋陸游在《示兒》一詩中有過,寄望後人收復中原。晚唐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道出後人還有後人哀嘆前人的失敗。

人生在世有太多千古不變的同理心,比如千古同樂、千古同悲、千古同哀、千古同嘆、千古同愁……

杜、蘇、王、陳、曹諸公的悲樂觀

面對不同人世的相同複製,曹雪芹有過妙解。他在《紅樓夢》中借黛玉之口解釋宴會的悲樂時曾雲,聚時熱鬧,散時冷清,與其承受散席時的冷清,不如不聚。人對樂視沒法把控而容易產生大悲大樂時,還是要有所節制。如果外人看來是大悲大樂之事,在自己看來是一片大平靜、一片大寂寞,內心多半是進入強大的境界。

面對不同人世的相同複製,曹雪芹有過妙解。他在《紅樓夢》中借黛玉之口解釋宴會的悲樂時曾雲,聚時熱鬧,散時冷清,與其承受散席時的冷清,不如不聚。人對樂視沒法把控而容易產生大悲大樂時,還是要有所節制。如果外人看來是大悲大樂之事,在自己看來是一片大平靜、一片大寂寞,內心多半是進入強大的境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