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新說:杜牧故意貶低周瑜,不正說明他的偉大嗎?

《赤壁》新說:杜牧故意貶低周瑜,不正說明他的偉大嗎?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赤壁》向來為杜牧的代表作,然而,這首詩想要傳達什麼樣的意旨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把“東風不與周郎便”這一句理解透徹,尤其是“東風”二字。

乍看之下,杜牧認為若無東風之助,周瑜一方想要在赤壁戰勝曹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周瑜一方的勝利是僥倖得來的。這樣的結論的確令人瞠目結舌。是杜牧故作大言以譁眾取寵嗎?還是事實本就如此呢?

赤壁之戰的史實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一書。這場戰爭,孫權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從軍力方面看,孫劉聯軍處於弱勢,投入戰鬥者五萬多人;曹操的力則至少不下二十萬。然而曹操卻成為了敗者。究其原因,周瑜、諸葛亮都有很好的分析。

周瑜的分析有四點:1、曹操的北部根據地並未安定;2、西北又有馬超、韓遂的威脅——這些是曹操的後顧之憂;3、曹操的部隊善於陸戰,水戰非其擅長;4、盛寒之際,軍馬糧草不濟,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整體戰鬥力下降。

諸葛亮勸孫權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時,分析曹操的劣勢有五點:1、曹操的部隊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己方有以逸待勞之優勢;2、北方士兵,不習水戰;3、荊州雖然投降曹操,但民心尚未歸順;4、劉備還有二萬精銳部隊;5、孫權和劉備聯合,齊心協力,必能戰勝曹操。

周瑜和諸葛亮的分析,都在赤壁之戰尚未發生前,正是古人所說的廟算。二人的分析各有側重,恰好說明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多重原因。《三國志》還記載了當時曹操的部隊中發生了瘟疫,使曹操的軍力大為削弱——這點正是周瑜所說的曹操部隊水土不服必生疾病了。另外,的確赤壁之戰時東南風助了孫劉聯軍一臂之力。

《赤壁》新說:杜牧故意貶低周瑜,不正說明他的偉大嗎?

可是,二人都沒有把“東風”算進去。

如此看來,杜牧在詩中強調“東風”的重要性可以算是一家之言了。他為何要這樣立論?莫非他不曾讀過《三國志》?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點杜牧的人生。

其實,杜牧並非只是詩人,他在軍事方面頗有建樹。他親自為《孫子兵法》寫了註解,且他的註解並非書生之論,多有創見,甚為後人重視,在宋代杜牧的註解就被列為《十一家注孫子》刊印於世。因此,杜牧不瞭解《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是不可能的。他必定對中國歷史上的諸多戰爭進行過深入的瞭解與思考。赤壁之戰作為奠定三國鼎立的一場重要戰爭,他不會沒有研究過,否則也不會寫《赤壁》了。因此,他提出“東風”的論點頗值得我們思考。

何謂“東風”呢?通俗地說,指不確定的因素。戰爭拼的不僅是雙方的實力,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不確定的因素能改變強弱對比、戰爭的結局。那些以弱勝強的戰役正是最好的例子。

譬如官渡之戰。曹操實力遠遜於袁紹,雙方相持不下時,曹操倍感艱難,曾寫信向荀彧商討是否要退兵。荀彧力勸曹操堅守,以待袁紹陣營之變。曹操採納,果然不久之後許攸從袁紹陣營投靠曹操,許攸深知袁紹一方的機密,他獻計讓曹操奇襲袁紹的屯糧之所——烏巢,曹操於是親自帶領五千精兵拼死燒掉了烏巢的糧草。由此,袁紹一方軍心大亂,戰局開始朝著有利於曹操的方向發展,最終曹操勝利。許攸叛離袁紹投靠曹操,可以說曹操官渡之戰得勝的“東風”。而這並非交戰雙方開始就能預料到的。

《赤壁》新說:杜牧故意貶低周瑜,不正說明他的偉大嗎?

再如昆陽之戰。當時王莽一方部隊有四十三萬之多,而劉秀一方不到兩萬人,實力懸殊,天壤之別。起初,困守昆陽城的劉秀一方兵無戰心,在劉秀的極力勸說下,眾將才決定與王莽軍拼死一戰。於是商定,劉秀率領十三人突圍請救兵,其餘將士堅守城池。可是王莽一方大軍壓境,重重包圍昆陽,箭如雨下,紛紛射入昆陽城。昆陽守軍肝膽俱裂,請求投降,但王莽一方卻不許,必欲盡殺之而後快。這一行為讓昆陽守軍徹底齊心協力,打破了王莽一方的多次進攻。不久之後劉秀帶來援軍——城內外兵力加起來不到二萬人,內外夾擊,加之劉秀謀略得當,身先士卒,以及天降大風大雨等諸多因素,最終劉秀一方取得勝利。若是王莽一方准許了昆陽守軍的投降,昆陽之戰也就沒有下文了。可以說,不許投降正是昆陽之戰的“東風”,而這也並非交戰雙方開始就能預料的。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杜牧不會不知道,也不可能沒有研究過勝敗原因。

戰爭,本身是強弱的較量,而強弱的因素卻是多方面的。人們一般認為人數多裝備優良的一方為強,相反的一方為弱。但這個觀點是極其膚淺的。天時、地利、人和、道義、攻守形勢、統帥意志、軍隊氣質、糧草、謀略、後方因素……也是強弱的有機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不確定因素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改變強弱對比的關鍵因素。杜牧也肯定不會不明白這些。因此,他才語出驚人,故意強調“東風”——戰爭中不確定因素的重要性。這一點,我們這些讀者千萬莫要等閒視之,這正是杜牧思考戰爭得來的,也是誠然如是的。

然而,若聯絡杜牧所處的時代,《赤壁》就可以有另外一種解讀了。

《赤壁》新說:杜牧故意貶低周瑜,不正說明他的偉大嗎?

杜牧所處的晚唐,藩鎮割據嚴重,中央政府的權威不復存在,且經常和藩鎮交戰,國家實質上和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情況類似。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實質上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三國鼎立,實質上是中國再一次進入了分裂狀態。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場上來看,群雄割據、藩鎮割據都是分裂國家的表現。杜牧是站在唐朝中央政府一面的,他是反對割據支援國家統一的。不難看出,《赤壁》對周瑜採取了貶低的態度,認為他的勝利全憑“東風”,贏得僥倖,並非憑自己的能力。

其實,杜牧豈會不知上文周瑜、諸葛亮論述的赤壁之戰必勝的理由?既然知道,又何必故作此論呢?

原因就在周瑜、劉備他們是割據勢力,赤壁之戰的勝利導致了國家的長期分裂。——這裡是以曹魏一方為正統而論的。《三國志》將曹魏尊為正統,唐人也如此。一直到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一直如此,到了南宋才將劉備的蜀漢尊為正統。——因此,杜牧之所以貶低周瑜,立足點是周瑜和劉備(孫劉聯軍)其實是憑藉赤壁之戰的勝利鞏固了割據的實力,分裂了國家。若曹操取得勝利,則國家統一了。因為當時曹操之所以征討天下群雄,是用的中央政府的旗號,代表的是中央政府的意志,正如《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中主張投降的一派所說:“曹公豺虎也,然託(音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之,事更不順。”所以,周瑜和劉備他們實質上是抗拒中央搞分裂——這正是杜牧貶低周瑜的原因。

總而言之,周瑜所代表的孫劉聯軍戰勝曹操並非僅靠“東風”之便,杜牧其實也是知道的。只不過,他站在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上,認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勝利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周瑜的功勞是不值得後人推崇的,所以他才對周瑜採取了貶低的態度。但除此之外,他強調的“東風”正是他對軍事的研究心得:不確定性的因素對戰爭的勝負也有著重要影響。這一點是大有見地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