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在中國歷史上,隨著社會的變化以及朝代的更迭,統治者總會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政策和制度來治理整個國家和穩定社會。

而在這其中,軍事方面的制度就至關重要。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礎和保障,軍事實力的強大與否幾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存亡和發展。

而在西魏時期,

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度則對西魏及之後的北周和隋唐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但奇怪的是,實力更為強大的唐朝卻在府兵制的運用上陷入了困境,甚至不得不將其廢除,其中原因又是為何呢?

一、府兵制的創立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1、西魏胡漢交融的民族環境

自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的大量漢族來到南方地區,同時在諸多士族的擁護下,東晉王朝正式在江南地區建立。

北方則隨著漢人的南遷而陷入長久的戰亂狀態,無數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紛紛出現,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在混亂且激烈的廝殺當中,鮮卑族的拓跋氏脫穎而出,依靠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與南朝呈現出對立姿態。但是,西晉的滅亡並不代表所有漢人就全部去到了南方。

相反,

在北方地區仍然有著大量漢人的分佈,其中一些還是當地有名的豪門望族,擁有著不小的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北魏就成了一個胡漢不同民族交融的王朝。

隨著北魏王室勢力的下降和整體國力的衰微,北魏政權分別被高洋和宇文泰把持,並在不久之後建立了東魏和西魏。但是

,政權的更迭只是上層權力階級的變動,對當時東魏及西魏內部的民族構成並無太大變化。

因此,漢人依舊在西魏國內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尤其是那些關中豪強,手中更是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人口,拉攏他們對於維護西魏政權的統治來說有著重要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

西魏權臣宇文泰就創立了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為主要構成的府兵體系,儘量使每一股政治勢力都能夠獲得一定權力,

從而起到籠絡人心的效果,一直獨具特色的胡漢軍隊也就此產生。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2、與東魏爭霸所必需的政策

當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國家後,在最開始的階段其實是東魏更具戰略優勢。

由於當時的東魏佔據著較為富饒繁榮的山東地區,這使其在經濟、人口等方面的實力其實要遠遠超過與之相對立的西魏

。再加上東魏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採取了較為懷柔的政策,使得東魏能夠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面對西魏上面。

因此,對於此時的西魏來說,它所需要面臨的政治形勢其實是較為嚴峻的。

雖然西魏初期在與東魏的戰爭當中獲得了幾次勝利,稍微減輕了兩者之間的國力差距,但隨著西魏在邙山之戰當中的大敗,又使兩國的戰略對抗幾乎一夜回到之前,

宇文泰的勢力更是遭到大幅度削弱。

為了繼續同東魏進行對抗,宇文泰不得不將當時身為漢人豪強的私家軍隊大量收編進軍隊當中,並且選任當地有名望的人為鄉帥

。簡單來說,就是他給予地方豪強們進入中央和獲取更高權力的機會,這些地方豪強則需要為其作戰,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經過不斷地整合,前文所提到的北魏府兵組織系統正式形成。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西魏名義上是八柱國,但宇文泰本身可以統領全軍,西魏宗室元欣則僅掛虛名,所以實際上是六柱國。

雖然這使漢人大量進入由鮮卑族建立的西魏政權核心,但為了保障爭霸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也是宇文泰不得已的措施之一。

3、均田制是府兵制產生的經濟基礎

均田制,指的是上層統治者將沒有主人的土地分給農民進行耕作,當耕作到一定年限後,農民們便可以將其中的部分土地收為己有

,是一種能夠刺激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土地制度。在北魏初期,由於當時的北方地區經歷了

常年

的戰亂,導致大量土地陷入無人耕種的狀態,社會發展也一度陷入停滯。

有鑑於此,

北魏政府與孝文帝的太和九年正式頒佈均田制並且實行到全國各地,對維護北魏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當北魏分裂成為東西兩魏後,均田制也並未就此消失,而是繼續在西魏國內實施,且在北魏的基礎上對這些政策再度做出了一些詳細的規定和制度,使北魏社會得以進入較為穩定的狀態。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而也正是在均田制實施的背景下,府兵制才得以產生。

當國家將一定土地給予農民後,農民則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去給國家當兵,同時自己準備糧食、武器、鎧甲和馬匹等必備物品

。這一措施對國家來說大大降低了培養和管理士兵的費用,對農民來說這是他們獲得土地的代價,也因此往往能夠老實遵守。

在平常的時候,他們便種地耕田,過著自己的舒適生活;

當敵人來進攻時,便拿上武器鎧甲進行作戰,既是在保衛國家,也是在保衛自己的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西魏府兵制不僅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實施,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並最終使西魏成為了兩魏爭霸最終的勝利者。

二、唐朝社會情況的改變使府兵制的存在基礎遭到破壞

1、唐朝初年的府兵制仍然發揮著作用

當宇文泰死後,其侄子宇文護擁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王朝

。之後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勵精圖治之下,北周將東魏的繼承者北齊消滅,統一了中國北方,

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西魏成為兩魏爭霸的勝利者的原因。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但是,宇文邕本人雖然銳意進取,但卻是在壯年去世,使得當時身為外戚的楊堅得以成功篡位,建立了隋朝。而之後事情發展的結局就更為眾人所知,李淵最終取代隋朝、建立唐朝。

但是,

雖然這些朝代之間的更迭是無情且血腥的,但事實上,這些朝代建立者之間卻可以說是沾親帶故、同屬於一個勢力集團

。再加上均田制及府兵制實施的效果良好,使得這兩種制度得以貫穿整個西魏、北周、隋朝並延續到唐朝。

早在隋朝時期,府兵制其實就已經得到了一定改進。隋朝政府規定,

當戰亂結束之後,府兵的統帥需要解除在軍隊當中的職務回到朝廷,各個府兵也需要回到各自的府內

,這在極大降低將領專權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再度增加了府兵們的生產積極性,減輕了政府在軍事上的負擔。

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繼續對府兵內部的組織機構管理進行改革,

新增了多個官職,並且僅在關內就設定了兩百多個軍府,使全國大部分軍事力量得以掌控在自己手中。

依靠著府兵制,李世民建立了赫赫功業,正如其自己所說,“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充分顯現出了府兵制在當時的巨大作用。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2、是社會環境的變革促使了府兵制的消亡

前文已經說到,府兵制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均田制

。也就是說,如果均田制遭到破壞,那麼府兵制也將隨之蕩然無存

。在唐高宗繼位之後,唐朝內部的土地兼併現象開始大量出現並且猖獗起來,無數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不但他們沒有了當兵作戰的慾望,就連唐朝政府依靠均田制來降低自身經濟負擔的願望也就此落空。

到了唐玄宗時期,土地兼併問題愈發嚴重,

雖然唐玄宗本人有意扭轉這種局面,但奈何政策力度不夠,始終無法有效抑制土地兼併。

在這種情況下,府兵制存在的意義大幅度降低,一種在軍事和經濟上都無法發揮有效作用的制度自然只能慢慢走向消失。

此外,相比於西魏和北周來說,唐朝雖然更加繁榮,但這種繁榮卻是建立在不斷的戰爭之上。

唐朝需要面臨的敵人數量大大增加,其戰事頻率、戰線以及施加於民眾身上的兵役也相應地增加

在原先府兵制的實施當中,士兵們尚且可以輪番休息、暫時遠離戰亂,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士兵們經常被強行留在邊疆地區,甚至一輩子都必須待在那裡。這樣一來,人們參軍入伍的積極性便大大降低,開始出現逃避兵役的情況。

西魏府兵制度養出強悍軍隊,為何到了唐朝卻成“雞肋”?

另外,唐朝政府在初期對府兵持較為尊重的態度,這使得府兵的社會地位相對來說較高。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王公貴族們竟然開始強行使喚府兵為自己所用,最終導致府兵成了一個令人感動恥辱的職業,

再度加速了府兵制的消亡。

三、總結

總的來說,

府兵制從西魏出現到唐朝的消亡,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作為一種適應於特定社會環境的制度,府兵制的實施在其初期無疑是相當成功的,既起到了籠絡西魏內部勢力的作用,也對抵禦外部敵人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社會的變化,

府兵制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無論是均田制的被破壞還是唐朝統治者不恰當的措施,

都最終促使府兵制消失於歷史舞臺之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