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主流輿論對於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的歷史評價褒貶不一,一般是前者肯定的多於後者,後者否定的多於前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大因素:理由的正當性不同

玄武門之變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兄弟之間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主要以李建成的親信

楊文乾造反事件

為分水嶺。楊文乾造反事件之前,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濟濟,對太子李建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到了楊文乾造反事件發生的時候,李建成可以說是被打入谷底;但經歷楊文幹事件之後,唐高祖李淵對兄弟倆的態度開始轉變,一方面略微防著李建成,另一方面逐漸剝奪了李世民的所有兵權,兄弟倆手中都無兵可用,為了防止萬一均養了私兵,而且都在努力收買禁軍。

但後期的形勢總是李建成佔上風,成功阻止李世民去洛陽避禍,還有毒酒事件之後李建成也沒有受到處罰,這些事情已經擺明唐高祖李淵的態度,已經是默許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擊行為。只要等李建成繼位,掌握了兵權,李世民以及他的諸多親信們的性命岌岌可危。

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有

被迫觸底反擊

的正當理由。

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反觀靖難之役,理由就顯得沒那麼充分了。靖難之役發生的直接原因是

削藩

,而這個問題其實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給建文帝朱允炆的坑。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是為了防禦外患,尤其是北方的蒙古。他殺了太多開國功臣了,導致無人可用,所以才想著讓子侄們去邊境駐守。但問題是給藩王的權力實在過大了,他們的親兵一般有三千到兩萬不等,封地面積也與漢初的劉姓王差不多。有個官員叫葉伯巨的認為要限制一下,防止出現七國之亂或者八王之亂之類的隱患,結果朱元璋不僅不聽反而將其下獄囚禁至死。

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這個尾大不掉的問題,在他駕崩的時候馬上隱患就表現出來了。本來他規定藩王就藩之後,沒有徵召不得無故歸京,並且藩王之間不得互相往來。但燕王朱棣偏偏大搖大擺地跑來南京了,完全藐視皇權的存在。

所以對於建文帝朱允炆來說,削藩勢在必行,而朱棣本來就越界在先,他發起靖難之役在法理上是沒法獲得支援的。戰爭的過程中響應朱棣的官員確實不少,但是百姓參軍的卻不多,使得朱棣兵力時常捉襟見肘,可見其不得當時的民心。

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第二大因素:社會破壞程度不一樣

玄武門之變秦王府陣營被殺的主要是敬君弘、呂世衡兩員將領,其他都是兵嘍嘍。東宮集團被殺的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跟著去朝見唐高祖李淵的親信,大部分是文官;第二批是趕來支援的東宮與齊王府的衛兵,死的也是兵嘍嘍;第三批是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兒子們,女兒則被放過了,其他家屬要麼被罰作官婢,要麼被李世民笑納了。

不過這三批人,非戰鬥人員傷亡不足百人。而兩方人馬參戰的也差不多2000人左右,侷限在皇宮玄武門附近與東宮、秦王府、齊王府這幾個地方。

總體規模其實很小,對長安的百姓影響並不大。

東宮集團的大部分人才,諸如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王圭、魏徵、韋挺、李志安、李思行等人後來都被赦免了,而且基本都受到了重用,

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才損失,也沒有引起什麼反彈,社會依舊穩定如初。

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靖難之役就不一樣了,前後打了四年,經歷滹沱河之戰、大寧偷襲戰、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夾河之戰、藳城之戰、靈壁之戰等很多場戰爭,

對中原地區以及江淮破壞較大

。攻入南京後,皇宮還燒燬了,損失不可估量。

戰爭過程中損失的人口、破壞的經濟且不說,朱棣攻入南京後還殺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景清、毛泰、郭任、王叔英、謝升、盧植、戴德彝、卓敬、暴昭、練子寧、王艮、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陳迪、鐵鉉、茅大芳等諸多建文帝舊臣,而且多數是滅族,有的甚至“瓜蔓抄”——順帶著屠他們所在的家鄉,

血腥且不說,都不知道因此損失了多少人才。

因為南京城的破壞,之後朱棣又遷都北京,這其實又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勞民傷財。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將建文帝朱允炆所有的改革不論好壞都改回去了,這裡面也有很多

倒退

之事,也是很負面的。

雖然明成祖朱棣在之後擁有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比肩的永樂盛世,但當時的玄武門之變對社會基本沒有破壞可言,而靖難之役破壞程度大得恐怖,肯定免不了批判的。

玄武門之變褒多貶少,靖難之役貶多褒少,有三方面因素

第三大因素:道德評價不一樣

因為李建成被殺的時候還是太子,所以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其實是奪嫡

。李世民的行為要批判最多是骨肉相殘,他之後繼承唐高祖李淵的帝位,是正兒八經地接受禪讓的,屬於合法繼承,所以玄武門之變談不上篡位嫌疑。

而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已經駕崩了一年,建文帝朱允炆是其合法繼承人,且已經順利登基。所以燕王朱棣這個時候起兵,打敗建文帝朱允炆,奪取皇位,皇位繼承來源是誰呢?朱元璋已經駕崩了,不可能傳給他,朱允炆跟他敵對且可能已經燒死了也不可能傳給他,這意味著朱棣的皇位沒有正當的繼承來源。而且建文帝朱允炆可以算作是他弄死的,這意味著他弒君,明擺著屬於大逆不道謀反篡位。

孔子早就定義了封建社會最高的倫理準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世統治者更是直接將忠君作為臣子最高的倫理道德。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本質是篡位

,違背的正是這最高的倫理道德;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奪嫡,違背的只是兄弟友愛的倫理道德,遠遠排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後。

很顯然,在道德評價方面,朱棣的罪過要嚴重得多。

綜上所述,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有正當理由,對社會整體沒有負面影響,而政變的本質只是奪嫡,所以歷史評價褒多貶少;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沒有充分的理由,對社會破壞巨大,且政變的本質是篡位,所以歷史評價褒少貶多。

我是東海尋人,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贊、收藏、分享、評論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東海尋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