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17。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今天還是接著往下說,第17篇,專欄也快結束了,還是說一說腿上的事。

在一些初學者看來,形意拳好像沒有腿什麼事兒。形意拳確實是幾乎沒有腿踢過腰的,注意用詞,還是有的,當然我們只說普遍的東西,姑且認為沒有吧,因為即使是有這個腿,也不是你意識中的那種用腿。

我們不能說這類人的認識有錯,只能說這類人的思維框定在了某種侷限的範疇中,也就是說這些人不明白傳統拳腿法的意義。現在的人們見慣了散打格鬥,見慣了ufc,所以他們的思維,不由自主的就帶到了那個氛圍,在那個氛圍之外的東西對他來說,他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了,那就是沒有。每個人都有認識的侷限,那無可厚非。

人類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更何況是個人的認識呢?比方說,有沒有外星人呢?也許有,也許沒有,我們想象中是有的。這個有,總是從人的角度來推測的。或者和人類似或者和人不同。不管是怎樣的認識,都是從人的角度來生髮出來的,或者類比,或者找不同,再不像人,也是從人的模子裡往外想象的。人們不能脫離自身的束縛,就是因為我們的認識有限。

換成拳也一樣,你對傳統內家拳術的腿法認識是空白,那麼你就很難理解形意拳所謂的腿法是怎麼一回事?有人說拳擊不如散打,不如u FC,因為它缺少了腿這一項。是這樣嗎?如果你問一個問題,拳擊最重要的是什麼,人家不會告訴你是什麼直勾擺之類的出拳,而是告訴你,腿法是第一重要的。跟你所謂的拳擊缺少用腿的這個概念,幾乎是相反的。泰森為什麼厲害?因為他的腿法厲害,但你見過泰神用腿踢人嗎?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形意拳的道理和拳擊類似。形意拳的運用,或者說形意拳的用腿,也類似於拳擊的這種方式。形意拳有個別稱叫行拳,這個別稱就揭示出了形意拳腿的重要性。因此要認識形意拳的腿法步法和身法,你首先得從固有的思維中跳脫出來。你不能用你平常的思維,也不能用外家的或說U FC的或是散打的這些思維來套用到心意拳,那樣永遠也找不著。

講形意拳,講劈拳,不講腿等於什麼也沒說。很多人對內家拳的認識有限,比如,說到內家拳就是所謂的勁,但是你講勁不講力,不講不用力,那你這勁,講的就毫無意義。光練發力,不練不不發力,那你這拳打的就毫無水平。

如果你研究過拳力,研究過內家拳的用法,你就會知道:沒有一項用法,單純的運用上肢。現在很多人明白了拳擊所謂的整勁,但不明白形意拳所謂的整勁。形意拳的整勁,實際上就是動靜一體,這個詞我經常說,但是這個詞困擾很多練一輩子拳的人。

不知道動靜一體,你永遠是內家拳的門外漢,永遠在形意拳的圈外打轉。形意拳有句話叫做手打七分腳打三,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可是你拿著形意拳的架子去跟人相搏,你的腿在幹什麼呢?你感覺到你的腿的作用了嗎?感覺到這個“七分”的意義了嗎?練形意拳光在手上鼓搗成不了氣候。

其實形意拳的拳也不是僅僅指的拳頭(手),所謂七拳十四處打法,七拳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全身上下。再沒有比形意拳對全身運用更講究的拳法了,又豈是一個拳字本義能包含?又豈是一個拳擊加腿法能夠勝出的,在我看來,不論散打還是UFC的技法都是片面的。片面是為了適應,它們各自有各自的適用的場合(擂臺),這一點與中國傳統拳術截然不同。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傳統拳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範圍,它的指向性寬泛,應用寬廣,也鑑於此,它的技法講究浩於煙海。成就了,把你放在哪兒也能用上,成就不了放在哪也適應不了。原則上講,擂臺並不能限制形意拳的發揮,但它不為擂臺而生,需要適應與變通。號稱可以取法一切,取法天地,偏偏就不能取法擂臺嗎?

顯然不是,而是你並設有進入擂臺體系,沒有生出針對性的轉換。當然,你可以練你的,不必管什麼擂不擂臺,但有些時候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抵擋形勢,也許有一天擂臺成為你更好的或僅有的生存之地時,迎接它比躲避它更有意義。

當然,現實情況還沒有走到這個衚衕。練傳統拳的或練現代傳統拳的或練現代拳的(瞧這用詞,多麼混亂),至少還有套路,表演和健身這三條出路。不過能走多遠,也許還是個困局,真正困惑的是在這些方向上走的越遠離拳的本質也會越遠。也許有一天新的困惑是:如果拳不成其為拳了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名存實亡真的是我們要的方向嗎?時間,時間這個殺手正舉著刀。

不光形意拳有腿,時間也長著腿,想躲過時間這把屠刀,你就得練好形意的腿功。腿是形意的根本,有了根本才能有某種能力,有了某種能力才會有抵抗力。你得有能力在擂臺說話才能有能力跨越擂臺。擂臺不是你的舞臺同樣也不應是你的葬身臺。即然擂臺跟你叫板,即然有這麼多“大師”在跟擂臺叫板,你繞得過去嗎?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繞不過去,那我們就說說腿,都知道一句話,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步法或說身法是唯一能夠使你切進擂臺的能力。能動起來才能實戰,站在那裡舉個手架只能捱打。什麼你這樣一來,我這樣應對,遠遠不夠,沒有人的出招會令你舒服的反擊,更不要說一擊必勝了。老話說十下能有一下你就贏了,到你這十下沒了了,成了一下就贏了。可能嗎?

你說你打樹厲害,打磚牛氣,打鵝卵石也不含糊,讓你移動中還行嗎?讓那些死物也動起來還行嗎?你說你發勁厲害,捨棄那些走架的過程,你還行嗎?讓你措手不及時你還行嗎?當同樣對手也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時,你還能不能從容應對?當對手比你強大時,你唯一還能夠敢於站在那裡的原因,是因為你有不次於對方的移動能力。好手打不了跑手,這是原則更是智慧。

怎麼跑?是報警呢?還是請病假?在別人手底下跑,是想想就會的嗎?不是,是捱揍挨多了就會了。內家拳為什麼練後發,我們不是為了打人,而是為了別人打我們時能有個正確的應激反應。這個反應是動手的第一能力而不是你一拳要打出多大的威力。別人打不了你也就不如你,山西的拳家明白這句話吧?

你光練怎麼打人,不練讓人打你,那你的傳承還有問題,若是連打人都不練,問題就更大了。你只會打人不會捱打,你怎麼動手?就拿個硬打便進來找藉口?還是用你的臉去吃別人的拳頭?十下打不著一下,很正常,十下躲不開一下,那就不正常了。

同樣的道理,十下能躲開一下也正常。那躲不開怎麼辦?控制你的距離呀。不是別人一出手,你一下就防住了,一下就進去了,而是控制距離,不給別人好好發揮的餘地,瞅準機會,尋找機會,創造機會。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在他的,在你的攻擊範圍的邊緣遊走試探,平時練兩種能力,一種可以加大攻擊的距離,一種縮短別人近身後防守的距離。這是一種能力,不是策略。與對手保持多遠的距離看你的能力。

內家拳越近身越好使,打人如親嘴嗎?你乾脆上去了,他也沒辦法,不遠不近最要命,你打的舒服時別人打的更舒服。形意拳找得是人所不能,貼身發力,挨的越近打的越狠,所以形意不怕近,喜歡貼身。但大多數人不喜歡太近,他們要的是不遠不近。所以人家的攻擊往往是先到的,內家後發從這種意義上講也有些迫不得以啊(玩笑)。

但你貼身了,他就很難有辦法,那麼步法的關鍵來了,縮短不遠不近的狀態,要麼遠,要麼一下就近身。一下上去了感覺距離不對,不是強打,而是儘快儘可能脫離這種狀態。一下上去舒服了,那就成了,你舒服了對手必然不舒服。反之也然。打人不是控制別人而是控制自己,讓自己進入狀態,進入一種讓自己得勁對手不得勁的狀態。進不了不要冒險,去試探著進,練這個感覺。

要練出這個感覺就得針對性的練,這也就說到了腿法或說身法練的問題。當然具體的操作文字的作用就顯不足了,但是關節可以用文字點出來。

進攻的手段不外乎就那幾種,見多了感覺沒什麼本質的不同。而防守的原則也簡單,今天不針對腿擊,防手無非就是高挑低按中撥拉。以你的身高練出一個得手能用上的。

防守講究精準,改變自己,透過自身的高低轉折使得對手的進攻進入自已善長的守護,或者主動要對手的進攻,從對手的攻擊距離外往出要,要判斷對手的攻擊距離極限,用自已的步子去衡量,在邊緣遊蕩,進去,出來,不是去進攻是引他動,此時他不攻難受進攻也不得勁,尋找的就是機會。用形意拳的三角步捕捉機會或者繞他。

不要直愣愣地上,演示時都是直愣愣的,那是給了用上的前提,實際動手時尤其擂臺上沒有這種機會。現實中更多的是打應激打突發。雙方預警(擂臺)也打應激的化需要高出對手一大截才行。很顯然傳統內家,形意拳中幾乎不會有這樣的實力,以前有,現在應該沒有。

這種遊走不可能是一個架到一個架的演變,不是用劈拳架跳到崩拳架,也不是一式架子的不斷推進或後退,就是簡簡單單的邁步,撤步,切換左右,不帶架,就象走路,跨溝邁坎繞行自然而然,但是帶著拳意,尤其手上有著擰裹鑽翻但做的很小,主要是沉著肘。

大藝出品,為您提點形意之道。歡迎關注,關注越多文章推閱越多,好文章讓更多的人看到。

所以步法的第二要令,能從平常狀態切進架態。靠什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