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提起吳克華將軍,就讓人想到慘烈的塔山阻擊戰。

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塔山阻擊戰儘管是區域性戰爭,可它的勝負,直接影響東北野戰軍在東北生存問題,影響解放戰爭的程序。

這場阻擊戰最大特點是以少勝多。

吳克華的兵力部署是將一師加一個營作為第一梯隊,讓另外兩個師作為第二梯隊,副司令員胡奇才在前線親自坐鎮指揮。

當時進攻塔山的國軍有54軍、65軍、95師,約10萬人。塔山防守第一梯隊8000多人,兵力對比處於劣勢。

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不僅如此,敵軍有陸、海、空軍重炮、重彈支援。按理說在絕對優勢之下,拿下無險可守的塔山,應該不是一件難事。

可在這場阻擊戰中,4縱用頑強的意志,死死抵擋住飛機、打破的進攻,打退一波又一波的敵軍。

可以說,這場阻擊戰中,第一梯隊基本上沒有給第二梯隊機會,更別說被林總安排擔任總預備隊的一縱了。

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塔山阻擊戰打6天六夜,4縱就像一顆釘子一樣死死釘在這裡,讓敵軍無法前行一步。最終4縱以3千多人的傷亡,殲敵七千多,取得重大勝利。

這場戰鬥讓吳克華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何這樣說呢?

曾經在1946年2月的沙嶺戰鬥中,他曾經率領6個團,與國軍王牌軍新6軍一個團作戰。雖然兵力眾多,可沒有佔到便宜,傷亡2000多人,敵人只傷亡六百多。

這樣的戰果,哪一個指揮員能不懊惱終身。

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沙嶺戰鬥暴露出東北民主聯軍幾個致命問題。

第一,盲目自信,導致輕敵。民主聯軍有6個團,敵軍一個團,想想也不會佔到便宜。

第二,單兵作戰能力不行,戰士們的射擊水平太差,幾百發子彈才能打中一個敵軍。這樣的戰鬥力,即便人數再多又能怎樣?

沙嶺戰鬥結束後,吳克華懊惱離開前線,去後方治病。留下士氣低落的4縱給胡奇才和剛上任的副司令員韓先楚。

這位縱隊司令員,以多打少吃敗仗懊惱,兩年後以少勝多,打了勝仗

韓先楚擔任副司令員,對沙嶺戰鬥的失利做出經驗總結,要求部隊訓練單兵作戰,提高射擊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殲滅敵軍。

在胡奇才和韓先楚的率領下,部隊打過很多硬仗、惡仗,最終把4縱打造成為一直能打硬仗的部隊,能攻善守是四縱的特點。要不然林總也不會把塔山的任務交給四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