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楊家將是國人喜愛的歷史英雄,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而給楊家將故事撐起主要骨架的是楊六郎抗遼的經歷。

楊六郎,本名楊延朗,後改名楊延昭,他是北宋名將楊繼業七個兒子中的長子。

至於大家廣為熟知的楊六郎的稱呼,有說是因他在楊氏族中同輩排行第六,也有說是遼國把他看成是代表將星的北斗第六星,故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長期在宋、遼邊界擔任軍職,對遼作戰英勇無比,多次參與宋軍擊敗遼軍的戰役,是遼軍最害怕的宋軍邊關將領之一。

但戰功赫赫、知名度極高的楊家將頭面人物楊延昭,晚年過得並不好,他人生的最後九年,是在苦悶中度過的,也算是鬱鬱而終。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宋史·楊延昭列傳》

中,是這樣記載他晚年經歷的:

(景德)二年,追敘守禦之勞,進本州(指保州)防禦使,俄徙高陽關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達吏事,軍中牒訴,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頗為正所罔,因緣為奸。帝知之,斥正還營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從上述記載可知,

《澶淵之盟》

的議和

澶淵之盟

剛結束,楊延昭就因功升官了,升任保州防禦使。

按照當時楊延昭的職責,他是可以統管保州的民政、治安及軍事大權的。

但轉頭,宋真宗就把他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

,從正職變成了副職。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如果用現代通俗一點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楊延昭從一地的實權市長兼駐軍師長,上調或平調到某軍成為了副軍長(師、軍不契合防禦使和副都部署的官職,主要為了看得明白)。

也就是說,楊延昭從有實權變成了沒有實權,他沒有了調兵出征的權力,也沒有了直轄的軍隊,只能在正職都部署的領導下幹些雜活。

而楊延昭的表現也很奇怪,他不再主動管事了,只是讓手下的軍士出面幫助他管理軍中劃撥給他管的事務,還因此,被宋真宗斥責。

這就是楊延昭人生最後九年的生活,長達九年的時間沒有再調任或升官,他的權力被剝奪了,只能得過且過,直到病死。

顯然,這是宋朝和宋真宗有意為之,不希望楊延昭到一線掌兵。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那麼,宋朝和宋真宗為何要如此對待一位在對遼作戰中功勳卓著,且讓遼軍無比忌憚的大將?

首先,當然是簽訂了

(根據歷史記載,楊延昭是當年正月升任保州防禦使,五月,原高陽關副都部署張凝卒,楊延昭在這之後調任)

後,宋真宗和文官集團開始打壓武將。

把楊延昭這樣能征善戰的宿將調離一線,除了剝奪兵權外,也是為了讓遼國放心。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楊延昭有過前科,他在

《澶淵之盟》

簽訂前,曾擅自出兵遼國境內,雖然打了勝仗,但卻被宋真宗和文官集團猜忌。

澶淵之盟

簽訂前,宋真宗曾主動給時任寧邊軍部署的楊延昭增兵至萬人。

而要楊延昭擔任的主要職責是防禦遼軍入寇和牽制可能入寇的遼軍,但沒有給他主動向遼軍攻擊的權力,

《澶淵之盟》

中記載:

澶淵之盟

從宋真宗允許楊延昭統帥更多的兵馬來看,當時的宋真宗對楊延昭還是相當信任的。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但偏偏楊延昭的進攻屬性爆發,手下又有了足夠的兵馬,在沒有獲得宋真宗的允許下,就擅自出兵遼國境內,攻陷遼國城池一座,得勝而歸。

《澶淵之盟》

中記載:

澶淵之盟

當時,楊延昭看到遼軍主力都跑到澶州去了,想趁機進攻遼境,

他的心很大,還想讓其餘宋軍配合他,一戰奪取半個燕雲,為獲得支援,他直接上奏書給宋真宗,要進攻。

可宋真宗哪會敢主動向遼國發起進攻?他御駕親征到澶州都被寇準逼迫的。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而且,在御駕親征至澶州之前,宋真宗和群臣商量策略時,就制定了不給邊關諸將臨機而動,不可主動進攻的策略。

《宋史·楊延昭列傳》

中記載:

景德元年,詔益延昭兵滿萬人,如契丹騎入寇,則屯靜安軍之東。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宋真宗當然不會同意楊延昭的進攻戰術,不僅僅是楊延昭,所有宋軍都不被允許主動向遼國進攻。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可楊延昭就是無詔進兵了,這讓警惕武將做大的文官集團不滿,也讓一度對楊延昭無比信任的宋真宗不滿,即使他打了個勝仗回來。

另外,楊家將可是降將,不是宋朝的功勳元老,地位上本就很尷尬,出了這種事,讓宋真宗警惕性大增。

於是,就有了前面講的,楊延昭在短暫的升任保州防禦使後,沒過多久就被調任成高陽關副都部署。

並且,一直讓楊延昭待在這個副職上不動,讓他待到病死。

如果要優待楊延昭,或防止他擅自出兵,完全可以把他調回京城。

景德二年調任時的楊延昭47歲,年近五旬了,哪怕回京城擔任個閒散職務,那也是讓他享福的。

可偏偏在對遼基本無戰事的情況下,不但剝奪了楊延昭的兵權和職權,還讓他繼續在邊關以副職的身份,繼續風餐露宿。

楊家將的衰落,歷史上的楊六郎其實是鬱鬱而終,這是為什麼?

《宋史·楊延昭列傳》

時王超為都部署,聽不隸屬。延昭上言:“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奏入,不報,乃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十四》

·

寇準曰:“大兵在外,須勞聖駕暫幸澶淵,進發期不可緩。”王繼英(宋真宗寵臣,後曾擔任樞密使)等曰:“禁衛重兵,多在河北,宜順動以壯兵威,仍督諸道進軍,臨事得以裁製。然不可更越澶州,庶合機宜,不虧慎重。”詔士安等各述所見,具狀以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孤寡老人講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