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周朝之後的中國皇帝被稱為天子,這個稱呼之中其實是有著多重含義的。表明周人的統治權是從上天哪裡獲得的,而當今史學界之中也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就是說商朝的紂王是人族之中最後一個人皇,這種說法明顯就是洪荒流小說的後來居上,不足以作為歷史證明的一個根據所在,而在周朝取代商朝的時候也是出現了一個很離奇的說法就是周武王的進攻部隊距離主戰場已經不足五百里,知道了情況的商紂王依舊將自己的主力部隊帶向了東夷戰場,這到底是一場陰謀還是歷史的篡改?

商朝的軍事防禦體系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從後世的新王朝宣傳之中我們經常看到對於舊王朝的描述一般都是舊王朝到了非取代不可的地步了,這才出現了很多主動的農民起義,百姓不僅僅是吃不飽飯了,而是吃不到上食物了,天災在中國各地發生,各種起義和反叛接二連三的發生,這才有了新王朝開國之君的踴躍出現,這種記載最先開始的應該是周代。

商朝的社會性質決定了這個朝代之間所做的最主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祭祀和打仗,在從商湯開國的時候開始一直到後面的帝辛亡國的這長達六百年的時間裡面,商朝的勢力都在不斷的開拓,與其說商朝是亡於腐敗和享樂,不如說是商朝這臺戰爭機器摧毀了自己,戰爭促進了商朝的大繁榮,但也因為不可控的戰爭將商朝帶向了滅亡。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商朝其實也是很得人心的,他們的都城周圍至少是被五層力量團團包圍並保護的,內部最為核心的力量當然就是商朝王帝辛自己的精銳部隊,第二層則是商朝貴族的嫡系部隊,第三層則是周圍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戍衛部隊,到第四層才是周邊歸化諸侯國家的部隊,最外層則是一些地方上的小國部隊,試問這樣的防禦體系和軍隊佈置誰人可以攻打進來?

根據這樣的情況來看,沒得個十幾萬的大軍真的還是捅不破商朝這種軍事防禦,首先五層防禦之中的軍隊都是不同的階級成分,就單獨從機率學上來說的話,你去派遣說客勸他們投降,也不可能做到同時讓五支軍隊同時投降啊!外層諸侯和內層的商朝貴族世代接受君王的恩情和財富,不可能為一個窮困的周人而背叛富裕的大商啊!那周人到底是如何捅破商朝的五層防禦體系的呢?

周人的尖銳進攻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商朝軍隊之強大其實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他們的軍隊最遠的時候曾經打到了如今的巴蜀地區,蜀道難再難也難不過商朝的勇士。湖北地方的三苗和諸多的蠻族都是被商朝精銳趕到了更南的地方去開拓,根據今天的人口資料統計,商朝末年的全國人口資料應該是達到了800萬左右,商朝君王能夠直接統治的軍隊也是不會低於20萬這個數字的。

但就是這樣恐怖的上古時代擁有著這樣一支足以掃蕩天下的部隊的商朝軍隊卻在周武王進攻的時候消失不見了,那個時候甲骨文之中記載的帝辛佈置的五層軍事防禦體系就如同被抽空了一般,周人既沒有遇到所謂的諸侯部隊防禦,也沒有遇到城內的精銳和貴族聯軍,而是一群從監獄之中臨時組建起來的犯人,結果就是臨陣倒戈,周人輕鬆了贏得了這場國家之戰。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這個說法很多地方都值得今天的我們去推敲,如果不是那個時候的周人在篡改史書,那就是那個時候的歷史沒有記錄詳細,到底是遇到了什麼事情使得商朝都城周圍的防禦為之一空。周代的史書之中記載周武王的軍隊從牧野誓師之後五百里的路程足足花費了32天的時間才走到了商朝都城朝歌。

這五百多里的路程之中沒有遇到什麼百姓,也沒有遇到商朝內諸侯軍隊的盤問,更沒有什麼孔子記載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那些主動來感激的老百姓,如果有的話,依照周人愛宣傳的性格是絕對會去寫,甚至會去誇大的,問題是一個迎接的人都沒有,你讓周人的史官怎麼去編寫,難道真的叫他在竹簡上面寫“喜迎王師”嗎?

商朝戍守部隊的去向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五層戍守部隊的去向在周代的時候是一個閉口不提的話題,其實問題不是周武王這些人他們不知道,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商朝精銳部隊去了哪裡所以閉口不提甚至專門的讓史書記錄者隱藏了這段歷史,問題就是在於這段歷史可能會影響到他們開國的光榮性,認為他們改朝換代太過於“僥倖”,沒有對前朝實施一場偉大的殲滅戰。

基於這種考慮,不僅是周武王,很有可能周人的高層都參與到了這個決策之中,所以在史書之中對於這段歷史則是閉口不提,時間線都顯得比較突兀,帝辛一回來似乎就是面臨著亡國的危機了,就連軍隊都沒有地方使用了似乎只能接受自己失敗的命運,然後自焚燒掉了豪華的宮殿和商代祭祀的高貴場所,周武王則是成為了周人和商朝平民共同歌頌的英雄,那麼這樣的歷史真的正確嗎?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說起這個戍守部隊的走向就必須要從商朝的戍邊部隊走向和商朝的用兵方向開始說起,從商朝開國皇帝商湯開始,他們用兵的主要方向就是西方的羌人,到了中後期以後,商朝的用兵方向就是東方的東夷了,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要對東夷用兵,攻打他們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你足夠仔細的閱讀和觀察近代考古的歷史的話你會發現商朝軍隊的主要兩個特點一個是參與祭祀,一個就是參與打仗,這兩件事需要的東西都有著巨大的差別,通常需要從不同的地方獲取,就像商朝祭祀大部分都是使用的俘虜,而這些俘虜在商朝前期的時候一般都是來自於和西羌的戰爭之中。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到商朝中後期以後,這些俘虜的主要來源就是和東夷的戰爭了,祭祀需要的最主要物體除去祭祀所用的甲骨進行占卜之外就是要使用大量的青銅器物了,那個時候的中原根本沒有生產青銅器所需要的大量銅礦,所以早期商朝用兵南方來掠奪金屬礦物,用兵西北來掠奪祭祀所使用的奴隸,到發現東夷之後,商朝的君主發現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

東夷不僅擁有大量的人口,也擁有大量的銅礦,所以從盤庚東遷之後的商朝改變了過去使用百年的西北,南方同時用兵的策略,而是將兵力收縮專心開發東夷,這樣只需要用兵一處就可以同時獲得過去用兵兩處的收益,這麼划算的戰爭何樂而不為呢?

西周野心由來已久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西周從季歷時代就已經開始不老實了,季歷的輩分很高,是周武王姬發的爺爺,因為他密謀開疆拓土的事情被崇侯虎報告給了那個時候紂王的爺爺文丁發覺,便直接派遣大軍活抓了季歷,然後將其處死,但他的兒子姬昌依舊是不老實,不僅不收斂,反而更加的猖獗,所以到紂王的時候也是將姬昌囚禁了長達七年之久,後來紂王走錯了一步棋就是為了西部的戰馬放走了姬昌。

到周武王即位的時候,他的勢力一度強大到可以和紂王對抗的地步,在他即位的第二年的時候,他就曾經到孟津和八百諸侯會盟。這種時候的紂王其實就已經知道了來自西方的軍事威脅,不過的是東方的東夷也在叛亂,比西周更兇猛的直接起兵了,所以那個時候的紂王制定的戰略就是先解決東夷,再解決西周。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史書之中有一個細節在周武王閱兵的時候發生的很明顯,就是那個時候參加會盟的八百諸侯看到了士兵人數之多,一時間群情激奮的叫囂“紂可伐矣”。對於當時的情況恐怕只有周武王和姜子牙等西周的高層才知道表面看起來威風凜凜的孟津會盟其實脆弱無比。

真正要遇到了商朝的精銳部隊那就鳥獸散了,所以周武王在得知了前方軍情和自己的實力之後決定撤兵威下一次做準備,但撤兵也要撤得漂亮,不然很有可能就會變成敗兵,所以那個時候的周武王跟參加會盟的諸侯說自己還看不清天命到底有沒有改變,這個時候不是討伐的最佳時機,這裡處理的就很好,直接使用天命未改將這些會盟諸侯忽悠回去了。

東夷和西周拖垮了商朝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其實這裡的周武王應該是得到了重要的軍事情報,那個時候並不是他們夜觀天象知道了天命未改,而是前方周人的探子得知了紂王將部隊緊急調回來了,或者說探子看到商朝都城之中的五層戍守部隊完整無缺,這些證據都證明那個時間段的周武王即使是有了八百諸侯的支援也不敢和紂王硬碰硬,所以他選擇了撤兵。

再到第二次孟津會盟的時候,周武王和其他諸侯的行軍速度明顯都快了很多,只用了六天的時間就從孟津到達了牧野,那個時候天空之中下著大雨,很多諸侯都以為這次周武王又要說什麼天命未到,大家都做好了撤軍下一次再來的時候,甚至就連軍隊之中的軍事都說士兵感染疾病的比較多,請求撤軍,但周武王卻是在獨力堅持。

周武王離牧野已不足500裡,紂王為何把商朝主力調去打東夷

其實這裡根本不管什麼天命的事情,那是因為周武王知道那個時間段的紂王已經將朝歌周圍的五層戍邊部隊和精銳都調集到東方討伐東夷去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周武王才不顧士兵的傷亡和諸侯的厭戰情緒急速進軍,他要乘著紂王主力進攻東夷的時候攻下朝歌,這樣從名義上來說他也就滅亡了商朝了。

如果失去這次機會讓他和紂王的商朝精銳部隊直接正面對戰一場的話他是永遠都打不贏的。所以不是歷史之中的紂王太過於昏庸,而是兩線作戰不是誰都能耗得起的,本來想擊敗了東夷之後徹底解決西周問題的紂王卻最終失去了機會,而中國乃至於世界歷史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敗在了“兩線作戰”上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