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貞觀政要》

武德九年的盛夏,一場影響中國數千年曆史程序的重大政變在長安城的玄武門爆發。秦王李世民於六月初四在玄武門設下伏兵,待李建成、李元吉經過便將二人斬首,並立即進宮逼迫李淵退位讓賢。玄武門之變是標準的同室操戈、兄弟相殘,儘管最後的贏家李世民成為了被世人銘記的千古名君,但這起事件卻似乎成為了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黑點。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等人的勸說和支援下,李淵決定在晉陽起兵,並在第二年稱帝,定國號為唐。李世民軍事能力相當出眾,在唐朝創業期間相繼消滅了薛仁杲、竇建德、王世充等一系列割據勢力,為大唐打下了大半個江山。

如此巨大的功績,讓太子李建成感到惴惴不安,他時常擔心自己會被二弟取代,便聯合李元吉一起排擠李世民。此事於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中有所記載:“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李淵知道兒子們之間的矛盾嗎?他顯然知道,但他並沒有能力去協調好皇子間的關係,反而還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給皇室之間的衝突又加了幾滴催化劑。當時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多,李淵先封他為三公之一的司徒,然後又陸續封他為尚書令和中書令,最後還因為封無可封搞出了個天策上將這一職位。

李世民本來就是功臣集團的利益代言人,顯赫的地位還給他在朝中吸引了一大票的擁躉,許多朝中重臣都看好他而非太子建成。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武德七年,李建成當時就想先下手為強,安排心腹慶州都督楊文幹籌集軍械、招募鄉勇準備兵變造反。然而李建成、楊文幹終究能力不足,這起反叛還沒起兵就已經有人將情報呈遞到了李淵手裡。

事情敗露,李建成惶惶不可終日,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他趕緊舉兵佔領京城,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勸他主動請罪前去找李淵認錯。李建成經過權衡之後選擇了認錯,他隻身一人前去李淵殿前磕頭認罪。“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之據城舉兵;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之貶損車服,屏從者,詣上謝罪,建成乃詣仁智宮。”——《資治通鑑》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另一邊的楊文幹聽說太子被扣,自己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所以便乾脆糾集人馬正式起兵。李淵召見李世民,希望安排李世民前去消滅楊文幹,並許諾事成之後必定封李世民為太子。然而李世民平叛歸來後,李淵並沒有兌現他給的承諾,而是繼續讓李建成當太子。

從這起事件中我們就能看出李淵無法給出關於皇子之間明確、果斷的決策,他的反覆無常優柔寡斷,是激化兄弟矛盾的重要因素。武德九年,太子黨與秦王府之間的矛盾已經累積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雙方都在密謀想要徹底剷除對手。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李建成之前曾邀請李世民來喝酒,並在酒裡下毒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吐血數升,在李神通的攙扶下才勉強回到西宮。《資治通鑑》對此有明確記載:“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這起事件讓李世民確信了對方已經不想讓自己繼續活下去,所以他便下定決心要要一舉剷除太子黨。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李淵密告太子、元吉和後宮嬪妃有染。太子元吉便決定第二天走玄武門入朝覲見李淵為自己辯駁,而李世民則早就在玄武門埋伏好了兵馬,以雷霆之勢將二人斬殺。

玄武門之變,不過是李世民設下的局中局

縱觀玄武門之變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出這其實是李世民設下的一個局中局,為了這一場兵變,李世民做足了充分準備,秦王府麾下的英才們也各顯神通,這才成功完成了這場兵變的政治目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