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阿魯特氏是蒙古正藍旗的後裔,她的父親是戶部侍郎崇綺,母親是慈安太后的表姐除了生活上衣食無憂,她的父親還是清代第一位旗人狀元,所以在父親的教導下,她文墨詩書都頗有造詣,對書法尤為精通,自小便培養出了一種賢淑端慧的性情。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1872年,時年19歲的阿魯特氏被冊立為皇后,嫁給了比她小兩歲的同治帝。據說,在選立皇后之時,迷信的慈禧因為阿魯特氏屬虎,與她的屬相羊相沖,所以反對阿魯特氏被選為皇后,而推薦鳳秀的女兒富察氏。但是,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卻均對阿魯特氏表示滿意,慈禧無奈之下只得同意,而將她選中的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封為慧妃。 但是,慈禧本就不喜歡阿魯特氏,在她進宮之初,婆媳關係就隱患重重。按照以往慣例,皇后身份尊貴,應當從八旗的上三旗中挑選,但是,如果下五旗中有德才兼備的秀女,可以將其從下五旗升到上三旗中,名為“抬旗”。所以,出身下五旗正藍旗的阿魯特氏便被抬旗為滿洲鑲黃旗,而她的父親也與有榮焉,蒙恩受封高官。大婚之後,本就屬意阿魯特氏為後的同治帝與她感情很好,而慧妃則備受冷落,這惹得慈禧十分不快,便常常對帝后的私生活多加干預。雖然阿魯特氏系米州書達理,人宮之後也處處小心謹慎,但是慈禧總是處處尋她的麻煩。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任宿多野史雜談中多有記載慈禧與阿魯特氏之間的摩擦,因阿魯特氏是正宮呈後,是由大清門正門被迎進宮中的,而慈禧則是透過選秀的方式人宮,是從大清門的側門進人的,這讓慈禧在地位上就矮了阿魯特氏一頭。所以,慈禧雖然身為姿婆,按照祖宗家法卻拿兒媳無可奈何,這就成了她們二人之間的重大矛盾點。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1874年,同治帝駕崩。因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兩宮皇太后頒下懿旨,由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承大統,即光緒皇帝。而阿魯特氏作為同治帝的皇后,光緒皇帝的寡嫂,遂被封為嘉順皇后。同治帝駕崩之後,阿魯特氏皇后收到了父親寄來的一封無字書信,頓時便覺得人生再無希望,前程一片渺茫,又因為自己“以寡嫂居中宮不成體統”,便吞食金屑想要自盡。 雖然被人發現後得到了及時的搶救,但是一心求死的她卻又開始絕食。

1875年,時年22歲的阿魯特氏在儲秀宮去世,她的梓宮和同治帝的梓宮一同暫時安放在隆福寺,等待帝陵營建完畢。而在她去世之後,她的父親曾被革掉了所有職務,後來因對慈禧巴結和諂媚,又被重新起用。1879年,帝后合葬在惠陵。直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即位之後,阿魯特氏的諡號才被最終定妥,全諡為“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清德宗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生逢末世不由己,歷經坎坷終退位

光緒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名叫靜芬,小名喜子,是滿洲鑲黃旗人,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內侄女。1887年,葉赫那拉氏19歲時適逢光緒皇帝選妃,作為秀女應選,由慈禧太后為光緒皇帝納聘為正宮皇后。但在大婚之前,隆冬深夜紫禁城內驟然起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受到牽連被焚燬。按照祖制,皇帝大婚之時,皇后要從紫禁城的正門被抬人皇宮,而太和門即是需要走過的第二道正門。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太和門被毀,皇后無門可人,對這樁婚事來說實在是不吉利。可是,重修太和門耗日冗長,而大婚之期迫在眉睫,在進退兩難之際,慈禧命扎彩工匠在火場搭蓋出一道太和門的綵棚,工匠日夜趕工,搭起一座足以以假亂真的太和門。1889年,皇后葉赫那拉氏被正式迎人宮中,這不僅代表著葉赫那拉家族中的女人終於有了一位從正門進人宮廷的女人,也意味著慈禧一生的遺憾由她的侄女替自己補足了。但是,光緒皇帝卻並不喜歡葉赫那拉氏,選她為皇后完全是因為他不得不遵從慈禧的意思。 所以,大婚之夜,葉赫那拉氏遭到了丈夫的冷遇,婚後更是相敬如賓,咫尺天涯。那時,年僅14歲的珍妃備受皇帝寵愛,葉赫那拉皇后有苦說不出。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後來,珍妃因賣官一事犯事被罰,交由皇后嚴加管束,於是皇后便將珍妃幽閉。而光緒認為這是皇后在對珍妃打擊報復,對待皇后的態度便更加惡劣。珍妃恃寵生嬌,越來越肆無忌憚,竟然將光緒的龍袍穿在身上戲耍,而陷人愛情泥淖的光緒卻仍覺得珍妃天真可愛。慈禧聽聞龍袍一事,大為惱火,認為是皇后管教不嚴的下場,皇后本無心管束,但因慈禧的責備,不得已奉勸了光緒帝一句,卻惹得光緒帝連打帶罵,於是,星後基憤之下,重病不起。但她寬厚仁慈的表現,完全無法令慈禧覺得滿意,在光緒帝與慈禧無休止的爭端中,皇后常常吃盡苦頭。

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1908年,光緒帝病危,擬定溥儀即位之後不久,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便先後去世。溥儀登基為帝之後,尊葉赫那拉皇后為皇太后,徽號裕隆,史稱裕隆皇太后。慈禧去世時,命載灃監國,所以裕隆太后手中並無實權。載灃起用了袁世凱後,。被其逼迫辭職,自此清朝軍政大權被袁世凱牢牢掌握。後因袁世凱急於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經南北議和,雙方議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優待皇室。

於是,手中沒有軍、政、財權的裕隆太后便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1912年,裕隆太后萬般無奈之下,簽發了清王朝最後一道上諭——之退位詔書》。裕隆太后退位之後,長期憂鬱以致積鬱成疾,於1913年病逝,享年46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