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自從孫權背叛蜀漢偷襲關羽和佔據荊州後,蜀漢君臣就以是否伐吳的問題而在朝堂展開辯論。作為蜀漢的皇帝劉備,他的態度是主張順流東下討伐東吳。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但作為跟隨劉備多年的老部下趙雲是反對的,他認為:“現在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如果我們滅掉曹魏,孫權那邊自然就會不戰自降,如今雖然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位,我們應當合力奪取關中,佔據河、渭上流與曹賊對峙,不應該把曹魏擱置一邊,先去與孫權開戰。”從中可以看出趙雲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他向劉備說的這些話是從蜀漢的基本國策出發,可是當時劉備急於報仇,沒聽得進去,在東征的時候,劉備把他留在了江州。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當時蜀漢朝廷反對劉備伐吳言辭最激切的是益州人秦宓,劉備聽後非常生氣將他關進監獄裡,後來家人用重金才把秦宓贖了出來,當然也有些想趁機立功見劉備的態度而隨聲附和,所以兩派爭論的結果是“伐吳派”勝利。但最讓人疑惑的是諸葛亮的態度,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在伐吳問題上沒什麼記載。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不過從各種方面來分析,諸葛亮那時的心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諸葛亮希望劉備能東征勝利。一旦荊州恢復蜀漢版圖,自己原定的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計劃任然可以貫徹。一方面諸葛亮希望新即帝位的劉備能夠冷靜下來,整頓內部修養生息,然後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不過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才感慨到:“如果法正還活著,他一定會勸阻主上不要東行的,就算勸不了跟隨主上也不會遭到如此大敗。”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偏“不支援伐吳”的方面多些的。還有後來他對費詩和秦宓的開復和重用來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那就是說明諸葛亮和趙雲一樣把為漢獻帝報仇為第一要務,把伐吳的事情先擱置一邊。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既然諸葛亮不支援劉備伐吳,那他為什麼不努力勸阻劉備呢?這主要是諸葛亮看到劉備現在正在盛怒的時候,什麼話客觀分析的話都聽不進去,而諸葛亮也只是人臣,根本扭轉不了身為皇帝劉備的決心。在加上胞兄諸葛瑾還在孫權手下工作,為了避嫌所以他不方便直言極諫,只好緘口不說。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始終沒在伐吳的問題上發表過任何主站和主和的言論。

而在孫權那邊因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就讓諸葛瑾接替呂蒙的職務,他的目的就是利用諸葛瑾和劉備是熟識,特別是他弟諸葛亮現在蜀漢丞相便於談判。諸葛瑾曾私底下寫信勸劉備,希望劉備能夠北上討伐曹魏,不要斤斤計較關羽的死和荊州的丟失。

劉備意氣伐吳導致滅國,諸葛亮為何不阻攔?

諸葛瑾的建議自然是一種外交策略,主要是將孫、劉的戰爭轉向蜀、魏之間的戰爭,好讓東吳收益。所以劉備表示拒絕。後世的人都覺得劉備應該聽從諸葛瑾的意見,但那些人都沒去了解劉備當時失去兄弟的悲憤之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