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八十一日”的江陰人人皆兵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明末清初時江陰這個小地方發生的這件稱得上萬分悲壯的事情,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掃平了不思進取的農民軍後,順勢南下。他們攻城拔寨,用到了弓箭和長矛,大炮和火槍,一路上所向披靡。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廣州之屠。一系列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也隨之開始了。江陰大屠殺,原因正是不剃髮。

那一年“八十一日”的江陰人人皆兵

當年清軍一路南下,八旗軍勢如破竹,在來到江陰縣後宣佈了招降與剃髮令,全城百姓卻堅定的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更不願當奴才,誓死不從。這使得清軍將領為之震怒,率兵攻打江陰。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以及必輸的戰爭,江陰百姓無一投降,僅第一天便死傷過萬,但是死守江陰足81天。最後城破之日,全城男人繼續與敵人殊死搏殺,城內女子都選擇了上吊、投河、投井自殺,直到最後依舊無一人投降,可以說開始的那一刻江陰百姓便早已做好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清軍最後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此戰更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殺了清軍三位王爺,18位將軍,用此等悲壯之舉彰顯了我漢族人民不屈的骨氣!在城破之時,閻典史於城門書: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然而,後世的史學家們卻對此記錄並不多,直到後來一位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篇《閻典史記》。他叫邵長蘅,江蘇武進人氏,武進是江陰的近鄰,閻應元率眾抗清時,邵長蘅大概10歲左右,因此,他的記載應該是史筆。

那一年“八十一日”的江陰人人皆兵

“當是時,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閉門旅拒,攻之輒拔;速者功在漏刻,遲不過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間下名城大縣以百計。”這是邵長蘅為江陰城戰勾勒的一幅相當冷峻亦相當低調的背景圖。

江陰在那個時候也讓整個中華大地為之震動,清軍在這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小小江陰城,竟然讓清軍折了三個王爺,十八名大將,七萬五千餘士兵。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後來被封為端重親王的博洛,理政三王之一的博洛、尼堪,以及清恭順王孔有德,率領二十四萬大軍,帶著兩百多門大炮,將江陰團團圍住。八十一天,城破,江陰士民九萬七千餘人被屠。全城百姓,只有五十三人因為躲在寺觀塔上才躲過此劫。

那一年“八十一日”的江陰人人皆兵

在後世也有人這樣評價著: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一個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對閻應元的畫像時卻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他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的感慨。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天,孤城困守,10萬普通城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清寇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

這些文字不是原創,但是想讓大家共同看一下那時候的中華民族心中的那一種氣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