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現在流行的一個觀點,明朝亡在財政破產,簡單說,就是因為沒錢了,沒有辦法編練出一支精銳的軍隊抵禦清軍的入侵和平定流寇。有沒有道理,有點道理,崇禎十七年時,國庫只有八萬兩白銀了,但絕不是全部原因。我們常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還有一句,有錢並不是萬能的。明朝更多是亡在後半句上。

明朝沒有錢嗎?看和誰比,和同時期的清朝比,從單純的錢財、人力、物力,都是遠遠超過的,如果硬要說一個有耕地七、八億納稅畝、人口估計約兩億的大國,比僅數十萬人的漁獵部落還要窮,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因此並不是錢多就意味著國力強,更不意味看軍力強,還存在看巨大的轉換效率。龐大的兩億人口並不代表著有足夠合格、精銳的兵員。理解這個並不困難。冷兵器時代打造一支上萬人的專業軍人是極為困難的,不會比現在從14億人中選22個專業足球運動員更容易。

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射箭不僅講究力星技法,還極講究心理素質,明軍是半路出家的農民戰士,如何與從小就騎馬射箭的職業獵手相比?戰場上的技戰術差異往往導致一邊倒的屠殺,明清兩軍多次交戰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兵員的技戰術並不是從成年後加強訓練就能趕上的,哪個職業運動員不是從小就參加嚴格的訓練?還沒看到哪個人是成年以後才參加訓練成為職業運動員,因此即使投入再多的錢恐怕也無濟於事。所以我們也不能一味責怪明軍的統帥將領,即使是世界最頂級的名教練,也沒辦法讓國足取得好成績,為什麼明軍將領就能訓練打造出一支精銳軍隊呢?這也是強人所難。

明軍火器落後,不能剋制後金騎兵;冷兵器更加不是對手,女真人從小就是職業獵手,打獵就是他們生活、生存的方式,而明朝以農業人口為主,培養一名合格的冷兵器戰士代價更高,甚至不可能,所以必須引進更快速、更有效的作戰方式,仿照同時代的西班牙步兵方陣,建立一支以歐洲先進的火器、長矛手與騎兵混合編制的軍隊,是剋制滿洲騎兵部隊的唯一出路。火器手的培養成本要遠低於弓箭手和搏擊高手。

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在歐洲,火器的普遍運用與技術提高終結了冷兵器時代的霸主——重灌騎士,而在明末,明軍從來沒有邁過這道門檻。

從澳門引進葡萄牙兵訓練明軍使用火器,組建幾萬名歐洲標準的步兵方陣剋制清軍騎兵,是大明幾乎唯一可能的自救方式,但非常不幸,並不是因為財政問題,而是因為意識形態問題,大明不願意以鄙視的夷人為師,而只是單純引進仿製他們的火器,卻不改變訓練方法與戰術組織,結果一批批的明軍精銳血灑遼西走廊,大明必然走向失敗。更悲劇的是,當清軍能夠仿製歐洲火器,甚至得到了明軍經過葡萄牙式訓練的炮兵部隊,升級為一支以騎兵為主的綜合性軍隊後,明軍和明朝的下場已經註定。甲午戰爭式的悲劇其實早就提早了兩百多年,而且幾乎是在同一地點重演。

明朝雖然遠比關外的清朝富裕,但確實錢並不多,即財政實力並不強。遼東戰事一起,原有的財政收入與稅收體系立即不敷使用,需要加徵一年520萬兩白銀的遼餉,相對於有幾億畝耕地的明朝來說,稅率並不重,每畝九釐銀;即使加上崇禎年間增加至700多萬兩,又加征剿餉、練餉,這就是著名的明末“三餉”,每年合計還不到兩千萬兩,但增加幅度已經非常驚人,因為以前的未加徵三餉之前的賦稅折算總數合計每年不過3000萬兩白銀。但即使每年5000萬兩的總賦稅額,相對於有六、七億納稅畝,兩億左右人口的明朝來說,稅率與總數也並不高,還不及同時期人口僅幾百萬的英格蘭的一半。但即使如此,已經讓廣大底層民眾紛紛破產,拋棄土地房屋,形成大規模的流民,成為流寇的來源。

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原因何在?明朝的經濟形勢太過單一,還是以農業為主,而農業的剩餘價值不高,農民掙扎在溫飽線甚至生存線上下,無法承受高稅率,與同時期的英格蘭相比,尤其明顯,並不是人口多,耕地多,就會轉化為財政能力與國家動員能力。

更槽糕的是,明朝最龐大的利益集團皇族藩王集團佔有社會最大的財富。明太祖出生貧苦,太愛惜子孫,就怕子孫吃苦受窮,一改唐宋降等襲封的制度,明朝的皇族分封制度是世襲罔替,皇帝的兒子除一位繼承皇位外,其餘都封親王,親王、郡王嫡長子不降等承襲爵位,其餘諸子降一等繼承,即親王的嫡長一脈永遠是親王,其餘諸子為郡王,以此類推,且皇族不得從事任何職業,完全由國家財政供養。

供養的標準是什麼呢?非常高:奉祿”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而正七品縣令的俸祿才九十石

更離譜的是,親王之國就藩,還要佔有大量的土地收取賦稅,甚至多達幾百萬畝,甚至一個省的肥沃耕地半數歸藩王。當然這些財富都不會歸朝廷所有。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為18,544,545。37兩,其中宗藩俸祿5,519,15711兩,佔29。76%。

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明朝中後期天下稅負供給北京糧食大約在400萬多石,而各處王府供給糧超過800萬石。有的省份如山西、河南全年糧食還不夠本省宗室一半,這只是糧食一項,還不包括絲綢,棉布,銀錢等。而明朝皇族人口每30年翻一番,到了明末人數已經多達幾十萬,這些人沒有任何生產能力,卻佔有社會上最大份額的財富,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明朝藩王皇族成了流寇與清軍的提款機。

雖然明朝的皇族分封是仿照西漢世襲罔替,但西漢透過平定七國之亂、推恩令、酌金案等嚴厲打擊了皇族貴族,除國比比皆是,但明朝缺乏這樣的手段,皇族佔有的社會財富越來越多,成為整個國家的累贅,卻沒有正面的用。

皇族之下,還有士大夫官僚集團,有了科舉功名和官職後可以免除賦役,導致大量底層農民為了脫避賦役,將自己的財產田地託寄在這些人名下,大官僚可以佔有幾十萬畝免賦田。

更糟糕的是,底層民眾承受的賦稅遠高於國家明文規定的標準:“今日閭左雖窮,然不窮於遼餉。一歲之中,陰為加派者不知其數。如朝覲考滿、行取推升,少者費五六千金。合海內計之,國家選一番守令,天下加派數百萬。巡撫(當是巡按之誤)查盤緝訪,饋遺謝薦,多者至二三萬金。合海內計之,國家菖一番巡方,天下加派百餘萬”。

明朝是因為沒錢了才導致滅亡的嗎?

明朝的組織動員效率非常低,經濟相對單一,還以農業為主,除了滿足最低生存標準外,沒有太大的被加徵的空間。各級統計都是具文,兩百多年,土地數字與戶口數字幾乎一變。

萬曆年間的縣級以下黃冊,這是戶口與財產統計冊,上面赫然列有多人活到了一百多歲甚至兩百歲,人口隱漏、胡亂登記現象極為嚴重。我們知道崇禎年號只有十七年,清軍攻下南京,在玄武湖的黃冊庫中,赫然發現黃冊已經編造到了崇禎二十四年,不得不佩服明朝官員的長遠規劃,他們都懶得應付了,完全胡編亂造。這樣的統治管理方式,能有效率才見鬼。

回到開頭話題,明末財政是否困難?是否缺錢?是的,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極其脫離實際,執行力極其低下,執行過程極度腐敗,意識形勢又極其僵化。只知道拼命壓榨底層民眾,加上災荒年年,逼得失地農民鋌而走險,變成流寇。

就在這樣極度糟糕環境下榨取的三餉又是怎麼用的呢?祖大壽兄弟在錦州挪用軍費修建豪華程度超過朝鮮王宮的府第,而同時的明朝邊軍卻在寒風中因缺衣少鞋凍死,這樣的軍隊,從物質到精氣神,用什麼來抵禦強大的清軍呢?

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使三餉再增加一倍填進遼西走廊的無底洞又能如何呢?只不過讓崩潰來得更為慘烈罷了。

崇禎皇帝對此不清楚嗎?清楚得很。他逼大臣們捐錢,大臣們個個哭窮,鐵公雞,想扒下毛來困難重重;他逼外戚貴族曾祖母李家捐錢,結果遭到激烈抵制,自己五皇子天亡,與李家勾結的宦官直妾編造謠言,說曾祖母孝定太后化身為九蓬菩薩,指責崇禎對她家不好,詛咒皇子們全得死,果然皇五子夭折,崇禎害怕,將逼捐的錢全部還回去,反而痛恨提出這個建議的苜輔大學士薛國觀,果然薛國觀又一次成了崇禎皇帝的背鍋俠,最後被找個罪名賜死。崇禎色厲內荏,溜肩膀,一向不敢承擔責任,功歸自己,過歸他人的冷血本性又一次暴露。

大臣及外戚不願意捐錢很正常,明朝財政再困難也得厚待分封皇子,藩王有錢,變成了流寇與清軍的提款銀行,皇帝卻不能開口要求他們出錢共渡時艱;那你憑什麼讓其他異姓的貴族、官僚出錢?你們五百朱都不拿自己家的江山當回事,拿我們這些異姓開刀?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與其如此,不如換個主子。

頂部